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汉魏石经集拓

输入关键字:

汉魏石经集拓

    四集(原拓本)。汉魏石经集拓,凡四集。第一集为大兴孙壮集拓,前有民国十七年鄞县马衡的序和所编的目,计汉、魏两刻,凡一百一十六石,一千零九十八字。第二集为大兴孙壮与徐洪宝辑拓,前有目,为孙氏所编。计汉、魏两刻,共一百三十七石,九百九十二字。第三集为潢川吴宝炜辑拓,前有民国十九年吴氏自序及目,其目即吴氏编次。计汉、魏两刻,共一百七十八石,七百九十七字。第四集为固始许氏辑拓,前有民国二十一年桐乡冯汝玠编目及题识。计汉、魏两刻,共二百五十七石,九百一十二字。总计凡七百八十八石,三千七百余字。所辑汉、魏石经之字,实为巨观。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张国淦《汉石经碑图》,多援据此集拓。据马序,第一集,当时所拓仅三十本。其后各集所拓,据说也仅以数十本为限。拓成之后,不仅原石辗转易人,难以再集,即便前后各集,也是历时五年而成。其间每拓成一集,即被人争索而去。等到四集拓毕,前所拓者已不可复得,因此四集全拓者最为世珍。考石经之刻,一字者为汉刻,三字者为魏刻,前人考订已详备,勿庸再赘。今据此集拓所存字考之,汉一字石刻,其《易·贲》的“车”字作“舆”,与《释文》所引京氏《易》同,知此《易》为京氏《易》;其《尚书·洛诰》“王伻殷”之“伻”作“辩”,与梅赜古文不同。以《尚书正义》所谓“伏生所传三十四篇者,谓之今文,又谓蔡邕所勒石经是也”之文证之,知此《尚书》为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关于《诗经》,其《大雅》之《灵台》篇在《思齐》篇之前,《生民》篇在《假乐》篇之后,与毛诗次第不同,而《校记》中又有“韩言”“齐言”的字样,由此可知是鲁诗。关于《仪礼》,其《士虞礼》“班坿”之“班”作“胖”,与郑注今文作“胖”同。其《乡饮酒礼》“遵者降席”之遵”作“僎”,与郑注今文作“僎”同。由此可知石经之《仪礼》非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之古文本,而为高堂生所传之今文本。其《春秋经·襄公十二年》“晋侯使士鲂来聘”之“鲂”作“彭”,与《公羊传》作“士彭”同,由此可知这不是左氏所据之十二卷古经,而为公羊所据十一卷之经。其《论语》有“曰二十篇”之字,知非孔壁之二十一篇,而是二十篇的《鲁论》。由此可知熹平石经各经,都依据今文,因而,向无传本的京房《易》、伏生《尚书》、申生《诗》、高堂生所传之《仪礼》、公羊所据之《春秋经》,皆可据此窥见其梗概。即使是历代都有传本的《春秋公羊传》、《鲁论语》也可据此订证唐宋以来传写之讹。关于魏三字石刻,其《尚书》以每行字数计之,《益稷》篇即在《皋陶谟》篇之内,不另为篇。《君奭》篇即接《多方》篇,而无《蔡仲之命》篇。可知它不是梅赜所上之古文,而是马融、郑康成所见之古文。其《春秋经》,“会”古文作“”,“我”古文作“找”,皆与《说文》所收古文同。可知它不是公羊所据以作传的十一篇之经,而是十二篇的古经。由此可知正始所刊《尚书》《春秋经》悉用古文。据此可断梅赜所上之古文《尚书》,非孔壁所出之古文《尚书》。又考汉魏所刻之《春秋经》,汉刻为今文,即公羊所据之经。魏刻为古文,即左氏所据之经,二者绝不相蒙。更可证明新、旧《唐书》之《经籍》《艺文》两志所载“今字石经左传经”之文,当为“今字石经公羊经”之误。汉、魏所刻石经,自唐以来久无完本,只有《隶释》《隶续》中的一些残字流传下来,而《周易》则从未发现。此编所辑,汉刻则有《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经》《公羊传》。魏刻则有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经》。两代立于学官,藏于中秘的今古文经传,几悉萃於此。无怪乎海内之士对此四集皆视如天球。只是对第二集内《礼记》一石,一时考古者以为即《洛阳记》所云“《礼记》十五碑”,《伽蓝记》所云“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前人都说此“礼记”乃“仪礼”之误。且现出石经,《仪礼》的内容居多,《礼记》则此一石以外,迄无再见。而验其字体又绝非赝作。确实令人疑惑不解。遍检各经,依汉石每行七十余字求之,惟《礼记·王制》“附从轻”至“大司寇听於棘木之下”,其“轻”与“棘”两字之间相距之数适得七十余字。而“轻”字从“车”,又恰与石刻“棘”字前一行并列之字从“车”偏旁相合。原编列为《礼记》盖即本此。按《汉书·艺文志》,礼有经、记之分,经即今《仪礼》,记即今《礼记》。也许当时经、记并刻,与春秋公羊经、传并刻同例。又魏三字石经,《皋陶谟》以前各石,其字皆一格三体,中列古文,篆隶两体分注左右,如品字形。《高宗肜日》以下各式,皆一格一体,先是古文,后为篆、隶。同时的石刻,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其故无可考证,只能从缺,存以俟考。


【检索汉魏石经集拓 ==>】 古籍全文检索:汉魏石经集拓     全站站内检索:汉魏石经集拓

伏俟城
伏帝难
伏帝匐
伏流城
伏羲氏
伏义将军
伏火矾法
伏武将军
伏波将军
伏顺将军
伏消石法
伏硫黄法
伏古敦可汗
伏波大将军
伏流重源说
优生
优贡
优伶
优免
优试
优孟
优叙
优施
优监
优旃
优贡生
优免丁
优监生
优填囊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