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中书令

输入关键字:

中书令

官名。(1)西汉时中书谒者令之省称。(2)三国魏文帝黄初初年置,为中书省长官之一,与中书监皆三品,而班次略低。掌收纳奏章、草拟及发布皇帝诏令,权任甚重。三国吴亦置为中书长官,主草拟诏令。西晋沿置,三品。东晋时纳奏、拟诏、出令之任移归散骑省、西省,遂成闲职,多授予宗室、大臣,以示礼遇。南朝中书省复掌纳奏、拟诏、出令,然权归中书舍人,此职多用为重臣加官。南朝宋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秩中二千石。北朝亦置为中书省长官之一,北魏、北齐皆三品。隋改称内史令。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为中书省长官,总判省事,员二人,正三品。与门下、尚书省长官并为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国政。高宗以后,在三省长官中权任最重。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右相,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称凤阁内史,神龙元年(705)复旧;开元元年(713)改称紫微令,五年复旧;天宝元年(742)改称右相,至德二载(757)复旧。大历二年(767)升为正二品,名位虽高,但罕预政事。唐中期以后,常加“检校”名义,以褒赏功臣或用为藩镇加官。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复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然因位尊未尝除授,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南宋省。辽重熙十三年(1044)复置,在南面官署中品位最高,然非实职。或用作亲王、大臣尊号。西夏建国初期为全国政务长官,掌宣发命令,多由党项亲贵充任。金前期虽三省并立,然中枢政务属尚书省,此职为无职掌的尊号,后随省废。蒙古国时期,汉人文官“必阇赤”或号中书令,为汉人随意选择的译名,非实称。元代为中书省长官,典领百官,员一人,例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中书省政务由左、右丞相主持。明初罢。


【检索中书令 ==>】 古籍全文检索:中书令     全站站内检索:中书令

北宫锜
北宫黝
北突厥
北神堰
北院王
北络车
北盐厅
北都尹
北都牧
北监本
北徐州
北部长
北部帅
北部曹
北海县
北海郡
北流县
北清河
北塔堰
北游录
北新关
北雍州
北舆县
北鞍库
北豫州
北魏令
北魏律
北人无择
北大王院
北弋阳县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