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输入关键字: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指德行、品德。与“得”同义。《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说文解字·彳部》依此释为:“得,行有所㝵(取)也。”引申为处事得宜。西周文献指贵族特有之权利及品性,内容包含敬天、孝祖、保民。认为“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诗·大雅·文王》),即具备德行修养,可以长配天命,使统治臻于永久。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继承发展了德的观念。孔子针对“”的观念动摇,强调德为天赋,并以中庸为“”之至极,提出“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论语·颜渊》)有别的观点。孟子称“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把统治者的个人修养作为“王天下”的决定条件。其他学派也继承德的观念,作出不同解释。道家用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法家韩非认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即德是道的表现。


【检索德 ==>】 古籍全文检索:德     全站站内检索:德

堃岫
望士
望乡
望气
望柱
望亭
望乘
望诸
望族
望筒
望舒
望蛮
望士队
望云县
望气台
望汉城
望夷宫
望江县
望京馆
望建河
望都县
望候郎
望海岛
望海
望楼车
望蔡县
望诊遵经
望苴子蛮
望厦条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