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天人之辨

输入关键字:

天人之辨

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互关系之论辩。春秋末年,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认为天与人相距甚远,互不干预。至战国,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主张人定胜天。老庄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老子》第二十五章》),天人不相分,人只能消极地顺从于天。思孟学派则主张天人合一,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认为只要扩充人之德性即诚,就可以与天地合一。西汉董仲舒沿袭思孟学派的思想,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与阴阳灾异说相结合,发展为天人感应说。东汉王充根据自然天道观,提出“夫天不能故生人”(《论衡·物势》),反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唐柳宗元、刘禹锡继承荀子以来关于“天人相分”、天道自然之观点,提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论》上),反对天能赏善罚恶、干预人事的观点。入宋,随着理学之勃兴,天人之辨转而为理欲、义利之辨。


【检索天人之辨 ==>】 古籍全文检索:天人之辨     全站站内检索:天人之辨

何启
何劭
何玮
何武
何苗
何国
何定
何实
何胤
何逊
何真
何晏
何卿
何郯
何绥
何基
何琦
何敞
何鼎
何铸
何蛮
何尊
何曾
何焯
何蒙
何㮚
何鉴
何稠
何福
何瑭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