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给事中

输入关键字:

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省。魏、晋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员,五品。所加或三公、将军、中书监令、博士、郎等。隶散骑省,位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南朝隶集书省,地位渐低,在通直散骑侍郎下、员外散骑侍郎上,选轻用卑,宋五品,梁四班,陈七品、六百石。常侍从皇帝左右,献纳得失,谏诤纠弹,收发文翰、修史等事。北魏则为内朝官,常派往尚书省诸曹,参领政务,并负有监察之责。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六品上。北齐隶集书省,掌谏议献纳,从六品上,员六十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于门下省置给事郎,位仅次于黄门侍郎,员四人,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省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章奏,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无异议则封下经门下省长官审复后,交尚书省执行。百司章奏,得驳正其违失,事权甚重。当时人谓“凡制敕有不便于理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中丞申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白居易集》卷四八《郑覃可给事中制》)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复旧。又,吐蕃仿唐制置官,其掌诏令承旨之官译名亦用此名。五代、北宋初门下封驳之职渐废,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置同知给事中掌其事,未几其职改归银台司所领封驳司,给事中为寄禄官,无职事。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职事官,正四品,员四人,分治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章奏目以进,纠治其违失,一度令其须赴执政禀议后始得行驳权,后允其直接驳还。下设上、下、封驳、谏官、记注五案,分理杂务,领通进司、进奏院。南宋置一或二员。辽代置为南面朝官。金代罢门下省,章宗泰和二年(1202)置为内侍从五品寄禄官,以奖内侍局御直、内直之有年劳者。元代亦不置门下省,世祖至元六年(1269)始置起居注,十五年改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后定置二员。初定正四品,仁宗皇庆元年(1312)升正三品,延祐七年(1320)复改正四品。明代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章奏;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蕃或告谕外国,充正、副使;受理讼冤诉状等。品卑而权重。初定正五品,后数更其秩。太祖洪武六年(1373)设十二员,正七品,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九年定员十人;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后增至八十一员,改名元士;二十二年改名源士;未几复旧。二十四年定制,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员,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员,从八品;给事中员四十人,吏科四员,户科八员,礼科六员,兵科十员,刑科八员,工科四员,正九品。惠帝建文中升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罢左、右给事中。成祖永乐中复置,从七品。又置六科官署于午门外直房。其后各科员数增减不常。清初沿明制,无员额。顺治十八年(1661)都、左、右给事中满、汉各一员,满员正四品,汉员正七品;汉给事中二员,正七品。康熙中改都给事中为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员,正七品;给事中满、汉各一员,正七品。雍正初,六科并入都察院,与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为言官,有进言谏诤之责,职掌抄发题本,审核章奏,监察六部、诸寺、府、监公事,其封驳之权有名无实,职权较明为轻。雍正七年(1729)升正五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六科,给事中员二十人,仍隶都察院,分掌原六科公务。


【检索给事中 ==>】 古籍全文检索:给事中     全站站内检索:给事中

李建泰
李居寿
李弥逊
李承勋
李承乾
李孟传
李孟荃
李孟群
李绍鲁
李经方
李经迈
李经羲
李春发
李春芳
李南哥
李药师
李柱国
李是男
李显甫
李显忠
李星沅
李昭庆
李昭寿
李昭亮
李昭祥
李昭道
李昭德
李思文
李思训
李思齐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