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陕县

输入历史地名:

陕县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恒农郡。西晋属弘农郡。北魏为弘农郡治。后改为北陕县。北周复改为陕县,为崤郡治。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 (617) 为弘农郡治。唐为陕州治。元属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 (1368) 省入陕州。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属河南豫西道,寻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0 年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三门峡市。


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北临山西省。属三门峡市。面积 1763 平方千米。人口34.3万。辖4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西周时周、召二公以陕原(即陕陌)为界分陕而治,故名。《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陕州:陕原“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括地志》:周、召分陕,不因城名,从原而界也”。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置陕县(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治陕县,十八年废。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废。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周明帝复置陕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陕州,陕县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于陕县置弘农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农郡为陕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陕县入陕州,属河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陕州直隶州。1913年废陕州为陕县,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陕州专区驻地。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0年废陕县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址。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地处崤山山地、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烟叶为主。矿产有煤、石膏、铝土、重晶石等。工业有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器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209、310国道及三洛公路经此。古迹有温塘摩崖造像、达摩塔、安国寺等。


【检索陕县 ==>】 古籍全文检索:陕县     全站站内检索:陕县

过水坪镇
过鹿坪镇
过渡湾镇
夷城
夷齐庙
夷陵区
夷安侯国
贞山
贞元镇
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师公铺
师岗镇
师桥镇
师寨镇
师家园则
尖庄
尖山区
尖山镇
尖扎县
尖沙嘴
尖峰岭
尖冢镇
尖草坪区
尖扎藏族自治区
光村
光明
光雅
光化郡
光西县
光华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