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典故 >

一得之见

输入历史典故:

一得之见

    指韩信问计于李左车,李左车提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自谦之词。后以此典比喻一点粗浅的见解,常作自谦之词。李左车,秦末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韩信、张耳率兵击赵,李左车建议赵军主将成安君陈馀出奇兵,断绝汉军粮道,未被采纳,赵军被汉军击败,混战中,韩信下令不许杀害广武君李左车,谁能活捉他,就赏给千金。广武君李左车被活捉后,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东向坐,自己西向坐着,待以师礼,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道:“我想向北进攻燕国(都蓟,今北京西南),向东伐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怎样才能有功绩?”广武君推让说“现在我是兵败国亡之俘虏,哪里配得上商议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不是他在虞国愚蠢而在秦国就聪明,而是在于国君用不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哩。果真让成安君陈馀采纳您的计策,像我韩信这样人也早已被俘。因为不采纳您的计策,所以我才得以侍奉您啊。”韩信坚持请教说:“我完全听从您的计策,希望您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聪明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所以说‘即使是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采择’。不过恐怕我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纳,但愿意奉献我的愚忠。”“现在为将军着想,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抚恤阵亡将士遗孤,使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有人送来牛肉、美酒、宴请军官、犒劳士兵,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架势,然后派说客拿着书信,向燕国显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了,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一定听到消息就会降服,即使有聪明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象这样,那么天下大事就都好办。用兵本来有先虚张声势然后采取实际行动,我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立刻降服。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7、2618页:“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原为春秋时虞国大夫,后任秦穆公丞相)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通“按”)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xiǎng想,宴请)士大夫醉(yì译,赐酒食)兵,北首(向着)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zhǐ纸)尺(当时写书信使用木简尺寸)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善于诡辩)者东告齐,齐心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倒下,此指降服)。”

【例句】:

    宋·焦竑《玉堂丛语》卷1:“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希望自己的一得之见,不致贻误读者。” 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不一定很正确。”


偏正 只是一点见解。秦牧《〈艺海拾贝〉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不一定很正确。”△多用作谦词。


【词语一得之见 ==>】  成语:一得之见    汉语大词典:一得之见
【检索一得之见 ==>】 古籍全文检索:一得之见     全站站内检索:一得之见

并驱争先
并驾齐驱
幺么小丑
幺弦孤韵
幺豚暮鹨
幺麽小丑
幼学壮行
幼而岐嶷
幽明异路
幽期密约
广厦万间
广厦细旃
广土众民
广夏细旃
广寒仙子
广庭大众
广文先生
广种薄收
广结良缘
广见洽闻
广譬曲谕
广阔天地
庆吊不行
床上叠床
床下安床
床下牛斗
床头捉刀人
床笫之私
床第之私
应付自如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