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其他医学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

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08至卷311

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08至卷31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八

肿胀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注 外淫之邪,伤于阳气,不能运行,则荣血泣而为肿。四肢之阳,交相代谢,而阳气乃竭也。】

     阴阳应象大论

  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注 寒气下凝,故生浊阴。今浊气反在上,故生(月真)胀。】

     阴阳别论

  三阴结谓之水。
   【注 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结阳者肿四肢。
   【注 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注 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此多偏于肾脏,故为多阴少阳,而少腹肿也。】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注 二阴一阳者,少阴少阳也。此肾气与生阳并逆,故善胀。心肾之气,不能相交,故心满善气。】

     五脏生成论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遇在足太阴阳明。
   【注 腹满(月真)胀,邪薄于太阴阳明之气分。太阴阳明之支络贯膈,气分之邪转入于经,是以连及支膈胠胁,皆胀满也。】

     藏气法时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注 肾之经病故腹大胫肿。水邪上逆则喘咳生气,下衰则身重,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

     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下焦溢为水。
   【注 下焦如渎,水道出焉,病则反溢而为水病。】

     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注 此乃脾土难于运化,以致胀满不食。】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注 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为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之病,是阳气重上而有余于上矣。而反灸之,则阳热之气,反入经络之阴,则为喑;若石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冲脉之血,亦从胸中而散于肌腠皮肤之间,故须其与厥逆之脾气并合而后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
   【注 病热者,阳脉盛而三阳之气动之也。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当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

     风论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注 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也。形寒则(月真)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论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
  【注 中焦之阳气日损,故阴气独盛于上,而下焦之阳气亦虚,是以腹胀满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足太阴之脉厥逆,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注 足少阴之脉厥逆,则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
  少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足厥阴之脉厥逆,则少腹肿痛而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而肿也。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注 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

     奇病论

  帝曰:有病(疒龙)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注 (疒龙)然,浮肿貌,乃水气上乘,非有形之水也。大则为风,紧则为寒,故脉大紧。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水侮土,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注 此肾脏自生之风,非外受之邪。】

     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注 满,谓脏气充满也。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如满而皆实,是为太过,当即为肿。】

     脉解篇

  阳明所谓胫肿刹皇照撸俏逶率㈥栔幰病j栒咚レ段逶拢魂帤馍希c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注 五月阳气始衰而下,一阴始生而上,阴与阳交争,以致经脉不和而为胫肿不收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注 阳明之气并于上,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厥阴所谓(疒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疒颓)疝少腹肿也。
   【注 三月阳盛之时而厥阴主气,故为阳中之阴。厥阴之气在内而未得尽出,故为(疒颓)疝腹肿也。】
  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注 阴气下而复上者,谓冬至一阳初生,阴气下降,至五月阴气复上也。阴气下归于水脏,至阴气从上而渐盛,则水邪随气而上升,上客于脏腑之间,故喘而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注 此水气上乘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注 十一月万物之气,皆藏于中,故主病腹胀也。】

     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元府者,汗空也。
  【注 水由中焦入胃之饮而生,从下焦决渎而出,故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水聚于下,则反溢于上,故肿胀于皮肤之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肾气动则水液上升而为汗矣。逢于风,则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盖因风而致水肿于皮肤间也。】

     调经论

  帝曰: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则胀。《灵枢经》云:脾气实则泾溲不利。盖土气盛实,则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支,故虚则不用。】
  帝曰: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注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矣。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

     标本病传论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体重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 冬气收藏,夏气浮长。日出气始生,日入气收引。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注 夏早食者,寅卯之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时金气旺而木气绝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注 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 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注 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 冬鸡鸣在丑,乃太阳少阳生气之时气绝,故不能生。夏下晡,乃阳明生气之时,阳明之气亦绝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
   【注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则腹大胫肿。】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甚则胕肿,上临太阴,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
   【注 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此诸病。】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腹支满。
   【注 此脾土之病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甚则胸中满,胁支满。
   【注 胸内乃心主之宫城,其脉出胁,故病如是。】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
   【注 此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满,溏泄,肠鸣。
   【注 此脾土之虚证,盖淫胜则本位反虚而自伤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注 此肝木之病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胁支满。复则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
   【注 此寒湿之为病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跗肿。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甚则腹满浮肿。
   【注 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腹满身重,濡泄跗肿。若上临太阴,则湿淫太过,而脾土受伤也。】

     五常政大论

  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其脏脾肾,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注 此水湿之为病也。】
  水太过,日流衍。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其脏肾心,其病胀。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寒热胕肿。
  【注 此火热之为病也。】
  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禾 畜,中满不食,甚则胕肿。
   【注 此水湿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少腹中痛,腹大。
   【注 气上冲胸者,火炎上也。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此木淫而土病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胕肿骨痛阴痹。
   【注 此感寒湿之气也。】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腹胀。
   【注 此脾经之病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甚则胕肿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注 此肺经之病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
   【注 传为水者,火淫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仰息者,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胸腹满,胸胁胃脘不安。
   【注 此阳热中盛之病也。】
  少阳司天,客胜甚则胕肿;主胜甚则胁痛支满。
  【注 胕肿者,太阳寒水之气胜也。胁痛支满者,厥阴之初气胜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注 首面胕肿,湿淫于上也。呼吸气喘,淫于内也。胸腹满者,初气之木胜,伤土也。】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仰息。
   【注 此主气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肺受制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
   【注 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阴之主气自病也。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客气乃司天之湿土,故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乃湿气上逆,而病及于厥阴之经也。】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
   【注 清气动下者,清肃之天气而动于下也。少腹坚满而数便泻者,太阳寒水之病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泻。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
  太阳之胜,皮肤否肿,腹满食减。
   【注 皮肤否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注 少腹满腰脽重强者,湿气下淫而及于肾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复流于下也。足胫胕肿者,土淫而水泛也。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邪之从下而中,中而上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注 阴湿盛,故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逆,则胸中不便。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注 热乃君火之气也。】

     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胸背、面目、四肢(月真)膹胪胀。
   【注 此火热盛而精血伤也。】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
   【注 此肺金之病也。】
  帝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注 辛甘发散为阳,故有病应发散者,即当远热而不远热矣。酸苦涌泄为阴,如有病而应攻里者,即当远寒而不远寒矣。如虽病而不宜发表攻里,若妄犯之,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若无病而不远热不远寒者,则坚痞腹满身热吐下之病生矣。时谓四时。治以胜者,如犯热则以所胜之寒治之,犯寒则以所胜之热治之。】

    灵枢经

     本神篇

  脾藏荣,荣舍意。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实则腹不能转输其水也。】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注 肾者胃之关,故实则关门不利而为胀。】

     师传篇

  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 热中寒中者,寒热之气皆由中而发,内而外也。】

     海论

  膻中者为气之海。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注 膻中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濇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
   【注 大者邪盛,坚者邪实,濇者气血虚而不流利。濇而坚者为阴,其胀在脏;大而坚者为阳,其胀在腑。】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注 胀之舍在内者,脏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皮肤腠理之间。谓胀在无形之气分也。】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裹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冲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注 营气循脉,卫气逆于脉中则为脉胀,若并脉而循行于分肉则为肤胀,当取足阳明胃经之三里而泻之。在于肤脉而近者一泻,在于城郭而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盖留之则为脏腑之胀矣。卫气出于太仓,故泻胃之三里。】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肋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月真)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注 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脏腑之胀也。】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注 胀有虚实,当补当泻,其道惟一,无二岐也。逆顺者,谓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逆顺而为行也。先天之精,水谷之精,两精相搏,合而为神。塞其空者,外无使经脉肤腠疏空,内使脏腑之神气充足,自无厥逆之患矣。】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注 夫卫气与脉内之荣气相逆顺而行,得天地自然之和气,外内出入,阴阳递更,终而复始,应四时寒暑之往来,五谷乃化,荣卫生焉。若厥逆之气自下而上,荣卫失常,则真邪相攻而合为胀矣。】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注 下焦先天之真元,上与阳明相合,化水谷之精微,生此荣卫二气。荣卫之气,通会于腠理,与荣卫合并而充行于形身者也。故荣卫二气合之于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气,厥逆在下,则荣卫之气留止于上,下焦寒水之气上逆,则真邪相攻,荣卫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诊,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注 卫气之逆于内而为胀者,在于宫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于肉肓而中气穴故也,故针不中气穴,则气闭于内,不得外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气穴,恶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别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注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阴阳者,少阴阳明也,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下流过度则骨虚而腰痛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则津液不得注于海而四海闭塞,三焦之气不能通泻于肌腠则津液不化,济泌之汁,不得渗于膀胱,则下焦胀。水溢于下,则上逆而为水胀。】

     本脏篇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
   【注 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水胀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注 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颈脉动,水伤气而及于脉也。水邪上乘于肺,故咳。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则阴股寒,足胫肿。水泛而土虚,故腹大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注 无形之气,故(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坚。气胀,故腹大身尽肿。寒气在肌腠,故皮厚窅深。病在气,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注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水气乘之也。】

     玉版篇

  腹胀身热,脉大,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

     刺节真邪篇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
   【注 腰脊者,从大椎至尾骶,乃身之大关节也。津液淖泽于肢胫,则筋骨利而胫能步趋,肢能如翼之翔也。津液从宗脉而上濡于空窍,故曰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如饮食不节,喜怒不时,则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肿胀

  肺痈篇曰: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五脏篇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水气篇曰: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活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师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朮汤主之。

     腹胀

  痓篇曰: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黄疸篇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水肿脉证生死

  人中百病难疗者,莫出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关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皆多种,状各不同,所以难治。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以娇恣不循理法,冒犯禁忌,弗能备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元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于一身。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趺肿。元水者,其根在胆,其状先从面肿至足。风水者,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肿。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小腹肿大。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气水者,其根在大肠,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良由上下不通,开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其脉洪大者死。久不愈之病,令人患水气,临时发散,归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常,饮酒过量,嗜欲伤频,或服药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水胀

  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口味,不则复病。水病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难愈也。代有医者,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病人饮食于贵胜之处,劝令食羊头蹄肉,如此未见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脉之中气水俱实,治者皆欲令泻之便虚,羊头蹄极补,那得瘳愈?所以治水药,多用葶苈子等诸药。《本草》云:葶苈久服,令人大虚。故水病非久虚,不得绝其根本。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大凡医者不善诊候,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

     水肿有五伤

  水有十种,不可治者有五: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背平伤肺,第五足下乎满伤肾,此五伤必不可治。

     水病禁忌

  凡水病大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中军侯黑圆,治胆。元水,先从头面至脚肿,头眩痛身虚热,名曰元水。

    仁斋直指方 【宋 杨士瀛】

     肿证

  凡肿其状目泡上下微肿如裹水,通身浮肿,咳喘怔忪,股间清凉,小便濇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浮肿也。如饮隔痞满,腹鸣骨痛冷痢,则曰气分,亦曰水气。经脉不行,血化为水,四肢红肿,则曰血分。皆水气之所由作也。气分宜桂朮汤,血分宜桂苓汤。大凡虚肿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至若蛊胀而肚上有青筋,腹满而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唇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突伤脾,足心平伤肾,背平伤肺皆为不治之证。或肉硬或手掌平者,亦不治。

     胀证

  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朝则阴消阳长,谷气易行,故能食,暮则阴长阳消,谷气难化,故不能食,是为谷胀。脾土受湿,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忪喘息,是为水胀。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呕逆,小便多,大便黑,妇人多有之,是为血胀。久病羸乏,卒然肿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未见一愈者耳。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肿胀论

  经云:平治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嗌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治法云: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胀者,宜服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认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脾主目胞,胞虚肿,手足冷,当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温其气。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者,煎防己黄芪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又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豉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黄蘗、黄连是也。

     肿满

  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其证如溢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故喘咳不定,葶苈丸主之。
  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阴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犀角汤主之。
  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故甚则胕肿矣。

     胀病

  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火主长而茂,形貌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胀满如饱,吴茱萸汤主之。
  病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肠不传,逆满,鸡屎醴散。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郁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之。
  胃寒主收,水谷不化泄泻,寒之气在上,肠热之气在下,故胀而泄,妙应丸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中满腹胀论

  六元正纪论云:太阴所至为中满;太阴所至为(禾畜)满;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论云:脾乃阴中之太阴,司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天为阳为热,主运化;地为阴为湿,主长养。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经云: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所谓胃中寒则胀满者是也。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胃之募同取者泻也。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者是也。宜以辛热散之,以苦泻之,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如开鬼门,洁净府,温衣缪刺其处,是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和血平,阳布神清,此正治也。或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大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属热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是感风寒之邪传里,寒变为热,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讝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下之。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假令痎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即时发,至秋暑气衰绝,而疟病旋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饮子者是也。内虚不足,寒湿令人中满,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脉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胃中寒湿郁遏也。太阴(月真)胀,腹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说寒胀之多如此。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治热胀,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以至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水肿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朮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宜二陈汤加白朮、人参、苍朮为主,佐以黄芩、麦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厚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产后必须大补血气为主,少佐苍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朮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此仲景之要法也。
  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祸亦不旋踵而至。
  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用。
  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水之为病不一,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锢疾,虽有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泡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濇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身无热者,水气在里,可下。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证虽可下,又当权其重轻,不可过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
  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风肿也;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膨胀,气肿也。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
  妇人怀胎,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消。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皆不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濇,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子。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濇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阳水肿,败荷叶烧灰存性为末,米饮下。若可下者,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子三味,看大小虚实与服。气实者,三花神佑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

     鼓胀

  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膨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蛊侵蚀,有蛊之义。验之治法,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无有不安。医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衒能希谢;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愈甚,真气愈伤,去死不远。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余友俞仁叔儒而医,连得家难,年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予诊其脉弦濇而数紧,曰:此丸新制,煅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血,骨立而死。又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已半年,患胀病,自察必死,来求治。诊其脉弦而濇,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朮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厚朴为佐,生甘草些少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又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脉数而濇,重似弱。予以四物汤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朮、陈皮、厚朴、生甘草,作汤与之,近一年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以保天寿。或曰:气无补法,何子补气而获安?果有说以通之乎?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所著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成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则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久在床枕,必将厌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胀病将终不可与利药耶?余曰:灼知其不因于虚,受病亦浅,脾胃尚壮,积滞不痼,而又有有余之证,亦宜略与疏导。若授张子和浚川散、禹功丸为例,行迅速之策,实所不敢。
  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须远音乐,断厚味,大剂参朮,佐以陈皮、茯苓、苍朮之类。有血虚者,用四物汤行血药。有脉实坚人壮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参朮为主。
  凡补气必带厚朴宽满。厚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气聚于下焦故也,须用姜汁制之。
  如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胀者,是气虚,宜参、朮、厚朴、陈皮。如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厚朴、香附、白芍。
  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宜抵当丸,下死血。
  如因有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
  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麻黄、升麻、葛根、桂枝。
  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实者按之不坚不痛。治须实者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以补为要。
  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腹胀不觉满者,食肉多,以黄连一两、阿魏半两,酢浸蒸饼为丸,同温中丸,白朮汤下。
  食肉多腹胀,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肿满有可治不可治

  男从上而肿下,女从下而肿上,所患未久漩利肿退,喘定则愈矣。
  凡水肿大喘,气粗不食,乃肾水盈溢上行,旁浸于肺也,不治。

     禁忌

  凡水肿惟忌盐。虽毫末许,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宜以酢少许,调和饮食。不能忌盐勿服药。果欲去病,切须忌盐。

     胀病有寒有热

  寒胀者,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
  热胀者,以阳并阴则阳实阴虚,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腹中胀满者,为热胀。

     凶证

  腹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差。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肾俱败,不治。腹满咳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满而下泄,不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九

肿胀门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胀满

  或问丹溪治肿胀之证,专主乎土败木贼,湿热相乘为病;东垣又多主乎寒,言病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之语,乃言伤寒阳明经大实大满之证也;又云热胀少而寒多。二说不同,其孰是而孰非欤?曰:东垣北方人也,其地土高燥,湿热少而寒气多,故有是论。我丹溪先生生长于东南之地,故病此者,尽因脾虚受湿,肝木太旺,故言然也。或曰二说不同之义,既得闻命矣,而丹溪治肿之大法曰:必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断妄想以保母气,却盐味以防助邪。以大剂人参、白朮补脾,使脾气得实,自能健运升降。此千载不易之定论,万举万全之妙法也,活人多矣。尝用此治黄肿之证,反加闷乱,增剧不安,改用香附、苍朮、厚朴之剂,反获全功。窃思水肿与黄肿,皆是湿热伤脾所致,何治法之不同欤?曰:夫水肿之证,盖因脾土虚甚而肝木太过,故水湿妄行。其中虽有清痰留饮,实无郁积胶固,故以参朮为君,而兼以利水清金去湿热之药,此标本兼治,故有十全之功。彼黄肿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积顽痰,胶固郁结于其中,故或为痃癖,或为积聚。是以积于中而形于外,盖因土气外形而黄也。故宜以苍朮、厚朴、香附、陈皮之类以平其土气之敦阜,用铁粉、青皮之类以平其木气之有余,加以曲蘖助脾消积。退黄之后,仍以参朮等补脾之剂,以收十全之功,此标而本之之治也。若二证之药,易而治之,祸不旋踵。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肿病证治

  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书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肿者锺也,寒热气所锺聚也。应阴水阳水及蛊胀服药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濇,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
  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或分心气饮。
  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濇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濇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
  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至脚重,腿肿胀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圆,间进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炒萝卜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不可妄施他剂。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导之,宜五皮饮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泽泻之类。
  有元肾气下注而成脚肿,此当就源头上治,不可妄以脚气药施之。盖气入肾则先脚肿而后肾疼,肾气注则先肾疼而后脚肿,五心平、唇肿、脐突者不可治。病后浮肿,此系脾虚,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匀汤调,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参各半钱,茯苓一钱;或六君子汤加木香半钱。肿甚者,木香流气饮。
  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加姜黄、木瓜各一钱,或四磨饮。
  面独肿,苏子降气汤,兼气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后,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脚浮肿,早起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须问其大小腑门通闭,别其阴阳,二证前后用药,惟除湿汤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钱,可通用;或以苏子降气汤,除湿汤各半贴煎之。

     蛊胀证治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谓之膨脝,又谓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余处皮肉如常,未辨何证,宜用木香流气饮,或五苓散。此病多以积渐而致;或是病后脏气未复,邪气乘虚。切不可妄下。气急者苏子降气汤,虚者可用谷神嘉禾散加熟附子半钱,佐以复元丹。
  若腹内热急,大便或秘者,宜备急丸,或木香槟榔丸,或用大黄、厚朴、陈皮、枳实通大便为上策。
  若因食伤而腹暴胀,见伤食证。
  中毒腹胀,权宜用解毒圆,或甘豆汤。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水肿论阴阳

  阳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而见阳证;阴水多内因,饮水及茶酒过多,或饥饱劳役房欲而见阴证。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髀跗,足三阴经。故男从脚下肿起、女从头上肿起为逆,阴阳微妙如此,不可不辨。
  阴水多因久病或产后也。久病者,盖谓久病喘咳疟痢,或误服凉药以致肿者,危证也,俱宜补脾为主。大概挟喘者,分气,紫苏饮、五皮散、葶苈丸;久痢,加味八味丸;久疟,退黄丸。产后肿必大补气血,使水自降,八物汤加苍朮、陈皮、半夏、香附。有热加麦门冬、黄芩;气不顺加木香、砂仁;怀胎气遏水道肿者,去半夏加紫苏、大腹皮。饮食无阻者,虽不药而既产自消矣。
  阳水多兼食积,或饮毒水,或疮痍所致也。食积者用香平丸、枳朮丸。因酒,小罗皂丸。饮毒水而肿者,名水蛊,漆雄丸。不伏水土者,胃苓汤。脓疮搽药愈后发肿,败毒散。便闭,升麻和气饮;干疮洗浴,水气入腹者,赤小豆汤;疮久倦怠嗜卧肿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槟榔、滑石、甘草、枳壳、大腹皮、砂仁,姜煎温服。

     湿热变化总属脾经

  人身真火真水,消化万物以养生。脾病则水流为湿,火炎为热,久则湿热郁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亦化为水。初起目下微肿如卧蚕,及至水浮膜外则为肤胀,流于下焦则为胕肿,手按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以指画之成字者,名燥水;不成字者,名湿水。有按之作水声者,乃气虚不能宣泄,久成水瘕。

     下注肾经则阴胕肿

  肾主水也,惟脾病则不化饮食,滋真水。非惟肾精损削,而湿热下注,阴胕独肿者有之。甚则泛滥,遍体无归,必土实而后足以收摄邪水,肾气归元。

     肺气上升则为喘

  金生水也,惟脾病则肺金失养,非惟肺气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渗道不通,且湿热则浊气上升,为喘为咳。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或曰独无寒湿者乎?寒则土坚水清,间有,亦更易治。

     阳水治法

  阳水必热渴二便闭,经曰诸胕肿疼酸皆属于火,又曰结阳肢肿是也,治与水证湿证大同。大法腰已上肿宜汗,腰已下肿宜下。表证喘咳,小青龙汤、越婢汤、古麻甘汤、桂枝苦酒汤;里证腹肿胁硬,十枣汤、泽泻汤、泽泻牡蛎汤、导水丸、三花神佑丸、浚川丸、布海丸。然证可下,又当权其轻重。年衰久病及虚者,黄米丸;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湿,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槟榔、生姜煎服,或单山栀丸,木香、白朮煎汤下。兼黄者,茵陈五苓散渗之。

     阴水治法

  阴水必身凉大便利,经曰阴蓄于内,水气胀满是也。治宜补脾土以复运化之常,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渗导,又且开通,此补中行湿兼全,虚而有湿热者,最宜;若中寒者,温补则气暖而小便自通;气陷者,升提则阳举而阴自降,故曰行湿,非五苓、神佑之谓也。补中气,六君子汤加木香。泻者,参苓白朮散、升阳除湿防风汤。呕者,赤茯苓汤。中寒者,元武汤、实脾散。挟食积者,紧皮丸、千金养脾丸。挟湿热者,中满分消汤丸。湿甚者,退黄丸。虚甚气陷,口无味者,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复元丹。切忌淡渗。肾虚腰重脚肿湿热者,加味八味丸、滋肾丸。阳虚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汤。二便俱利者,朮附汤、复元丹。

     风气血因

  阳水阴水肿外,又有风、气、血肿。惟肠覃石瘕,乃妇人病也。风肿者,即痛风肿。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湿三气郁而为肿,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纯是风气,所以清气不升,腹作(月真)胀,浊气不降,大便闭濇,经曰中满泻之于内者是也。外证走注疼痛,面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续命汤。大便闭,去附子加槟榔、牵牛。日久者,小金丹,风从汗散故也。虚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苍朮、防风。汗多者,防己黄芪汤。气肿者,七情停涎,郁为湿热,脾肺俱病,四肢瘦削,腹胁膨胀,与水气相似,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按之皮厚不成凹者气也,六君子汤加木香、木通。喘者,木香流气饮。大便闭者,三和散、六磨汤、木香槟榔丸。小便闭者,忿气饮。呕满者,四炒枳壳丸。泻者,单香附丸。挟痰腹胀满者,加味枳朮汤、控涎丹。瘀血肿者,皮间必有赤缕血痕,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续断饮、加味八味丸。妇人经闭败血肿者,肾气丸加红花,或红矾丸。

     阴肿治法

  玉茎与阴囊伸缩痿强,乃身中阴阳之机。有阳火玉茎肿胀,健强不休者,柴青泻肝汤。湿热下流者,四苓散加山栀、木通、金铃子。茎囊肿大通明者,木香流气饮加木通,煎吞青木香丸。暴风客热,阴挺肿胀者,龙胆泻肝汤。膀胱热甚,囊肿,二便不通者,三白散、八正散。肿痛者用小茴、全蝎、穿山甲、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有阴寒湿肿痿弱者,五苓散加菌香,或八味丸。肾大如斗者,荔核散。上热下虚,玉茎肿痛者,清心莲子饮。阴肿大如升斗者,用马鞭草捣烂涂之,或干地龙为末,鸡子清调敷,囊软者可治。妇人阴肿便闭,枳橘妙热熨之。

     忌宜

  凡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或辛热导气。极忌甘药助湿作满,尤忌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凡先肿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肿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平脐凸,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泻者不治。又面黑者肝死,两手无纹者心死,脐凸者脾死,两肩凸者肺死,下注脚肿者肾死。

     鼓胀证治

  鼓胀中空外坚,有似于鼓。又曰蛊者,若虫侵蚀之义。虚胀,阴寒为邪,吐利不食,时胀时减,按之则陷而软;实胀,阳热为邪,身热咽干,常胀内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概肥人气虚多寒湿,瘦人血虚多湿热,都缘脾湿失运布之职。盖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今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上归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郁久为热,热化成湿,湿热相搏,遂成鼓胀,或在脏腑之外,或在荣卫之分,或在胸胁,或在皮肤,虽各脏腑见证,亦总归于脾也。所谓各脏腑见证者,如心胀烦心,肝胀胁痛,脾胀善呕哕,肺胀咳喘,肾胀腰痛,胃胀胃脘痛,大肠胀肠鸣飧泄,小肠胀小腹引腰痛,膀胱胀小便癃闭,三焦胀气满皮肤,胆胀口苦。又有外感寒,郁则为里邪,外感风寒,传至阳明里分,大实大满者,承气汤。古云下之胀已者是也。若寻常感风胀者,升麻葛根汤加苍朮,或升麻胃风汤。感寒胀者,不换金正气散加槟榔、枳壳、干姜。风寒两感胀者,五积散。暑胀二便不利者,香薷散加滑石、枳壳、黄连。二便利者,六和汤。湿胀腰重或呕者,除湿汤。泻者,三白汤。若内伤气滞,二便或闭或溏,七情郁塞,气道升降失常,腹胀大而四肢多瘦,四七汤、七气汤、四炒枳壳丸。因怒伤肝胜脾者,痞满喘急,平肝饮子,甚者当归龙荟丸,虚者禹余粮丸。因怒伤肝,乘肺传大肠者,肠鸣气走有声,二便或闭或溏,六君子汤加苏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实。便闭者,三和散、四磨汤。忧思气郁者,木香化滞汤、木香枳朮丸、温胆汤、退热清气汤。恐伤肾精,气怯不上升而下焦胀者,补中益气汤加木香、槟榔、故纸。若食胀则有因热者,因寒者,盖因食肉果菜不化曰食胀,初起多寒湿,自利不食者,胃苓汤加山楂、麦芽,或人参养胃汤加香附、砂仁,甚者治中汤加丁香,或厚朴、附子二味煎服。久则湿热乘脾,大便干燥者,保和丸。伤肉者,黄连、阿魏等分,酢浸蒸饼为丸,或三补丸,用香附山楂煎汤下。伤杂果者,古桂香丸,或盐汤探吐。膏粱厚味大便秘者,大承气汤加桂,或厚朴汤。积热者,牵牛丸。虚者,木香槟榔丸、滋肾丸。

     谷虫症痞之分

  因谷食不化,曰谷胀。朝阳盛能食,暮阳衰不能食者,大异香散、五膈宽中散。湿热者,古萸连丸、清膈苍莎丸,俱谷芽煎汤下,或单鸡矢醴散最妙。又有虫积胀善食,症胀不食。虫积胀者,腹痛,善食茶盐之物,千金散、雷公丸。小儿,史君子丸;大人虚者,木香槟榔丸、灵槟散、化虫丸。积块症瘕胀者,心腹坚硬,咳嗽不眠,广朮溃坚汤、保安丸、红丸子。轻者,枳朮丸、龟甲丸。

     水血之辨

  水胀漉漉,血胀瘀血。水胀者,因停水饮茶酒不散,曰水胀,肠中漉漉有声,怔忡喘息,二陈汤加桔梗、槟榔,消饮丸。酒胀,桂苓甘露饮。瘀血胀,便黑,多跌扑及产后所致,人参芎归汤、散血消肿汤。又有一种中满胀稍轻,俗云倒饱,有气虚者,六君子汤加黄芪、厚朴、木香,食积加山楂、麦芽,挟湿热加黄连、青皮、白芍、木香。清气陷者,木香顺气汤。有血虚者,四物汤加白朮、木通、厚朴,挟湿热者加芩连。有食滞者,平胃散加山楂、麦芽,或枳朮丸。凡虚胀及久病疟痢胀者,俱依此分气血调治。

     治法大概以补中去湿为主

  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比水肿更难。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不及常,病根深固,必三五年而后成。治肿惟补中行湿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音乐妄想,不责速效,乃可万全。若单腹肿大而四肢极瘦者,名蜘蛛蛊,古方虽有八物汤去地黄倍参朮,加黄连、厚朴,及四柱散、诸蛊保命丹、虾蟆煮肚法,然此属脾气虚极,本经自病,更难相生相制,乃真脏病也,不治。若补中药,则有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大腹皮、厚朴为君,佐以泽泻利湿,黄芩、麦冬制肝。朝宽暮急为血虚,去参合四物;汤暮宽朝急为气虚,倍参朮;朝暮俱急,血气俱虚,合八物汤。肥人多湿,合平胃散;瘦人多火加香附、黄连,寒加附子、厚朴,热加大黄,食胀加砂仁、神曲,痰胀倍半夏加槟榔、猪苓,瘀血加桃仁、五灵脂,积聚坚硬加三棱、莪朮,大怒加芦荟、山栀,气胀及虫积加木香、槟榔,气下陷加升麻、柴胡。凡议下须脉实人盛,按之坚者,先与补药,次略疏导,后入补。否则徒快一时。其胀愈甚。经曰:脏寒生满病。然寒胀恒多,热胀恒少。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胀论

  喘与胀二证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但要识得标本先后。喘而后胀者,主于肺;胀而后喘者,主于脾。何则?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经曰: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肺受邪而上喘,则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焉。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恶湿,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证而用燥脾之药,则脾得寒而胀愈甚矣。近世治二证,但知实脾行水,而不知分别脾肺二证,余故为发明之。
  【注 按前证若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黄芩清肺饮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积热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肾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肾水者,用人参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阴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若脾气虚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气,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脾胃虚寒不能相制而胀者,用八味丸以补脾肺生肾水。若脾肺虚寒不能通调水道而胀者,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补脾肺生肾水。若酒色过度,亏损足三阴而致喘胀痰涌,二便不调,或大小便道相牵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水肿胀满

  按《内经》之论肿胀,五脏六腑靡不有之。详考全经,如脉要论曰:胃脉实则胀。病形篇曰:胃病者腹(月真)胀。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应象论曰: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四条皆实胀也。太阴阳明论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师传篇曰:足太阴之别公孙,虚则鼓胀,此二条皆虚胀也。经脉篇曰:胃中寒则胀满。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风论曰:胃风鬲塞不通,失衣,则(月真)胀。此三条皆寒胀也。六元正纪、至真要等论有云:太阴所至为胕肿,及土郁之发,太阴之初气,太阴之胜复,皆湿胜之肿胀也。或曰:水运太过。或曰:寒胜则浮。或曰:太阳司天,太阳胜复,皆寒胜之肿胀也。或曰:少阴司天,少阴胜复。少阳司天,少阳胜复。或曰:热胜则肿,皆火胜之肿胀也。或曰:厥阴司天在泉,厥阴之复。或曰阳明之复,皆木邪侮土,及金气反胜之肿胀也。由是则五运六气,亦各有肿胀矣。然经有提其纲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可见诸经虽皆有肿胀,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但阴阳虚实不可不辨。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悴声短为虚。凡诸实证,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证,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然治实颇易,理虚恒难。虚人气胀者,脾虚不能运气也。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丹溪以为湿热,宜养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权。夫制火固可保金,独不虑其害土乎?惟属热者宜之。若阳虚者岂不益其病哉?更有不明虚实,专守下则胀已之一法,虽得少宽于一时,真气愈衰,未几而肿胀再作,遂致不救,殊可叹也!余于此证,察其实者,直清阳明,反掌收功;苟涉虚者,温补脾肾,渐次康复。其有不大实亦不大虚者,先以清利见功,继以补中调摄。又有标实而奉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在女科有气分与血分之殊。气分者,心胸坚大而病发于上,先病水胀而后经断;血分者,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先因经断而后水胀。在治法有理肺与理脾之殊,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以上诸法,此其大略也。若夫虚实混淆,阴阳疑似,贵在临证之顷,神而明之,其免于实实虚虚之害乎?若四肢不肿,但腹胀者,名单腹胀,难愈。

     死证

  腹胀身热者死。腹胀寒热如疟者死。腹大胀,四末清,形脱泄甚为逆。腹胀便血,脉大时绝者死。以上胀满之死证也。唇黑或肿肝伤,缺盆平心伤,脐突脾伤,足心平肾伤,背平肺伤。五伤者死。阴囊及茎肿腐者死。泻后腹胀而有青筋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水肿先起于腹,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死。以上水肿之死证也。

     脉法

  盛而紧,或大坚以濇,或迟而滑,皆胀满;沉而滑,浮而迟,弦而紧皆水肿。二病之脉实大者可治;虚微者难治。

    医贯 【明 赵献可】

     气虚中满论

  中满者,其证悉与鼓胀水肿无异,何故属之气虚?请得明言之。答曰: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海藏云:夫水气者,乃胃土不能制肾水,水逆而上行,传入于肺,故令人肿。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强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转,故胃愈虚,食不滋味,则发而不能制也。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何今之人不知此等高论,举手便以为水肿,用《内经》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之法治之,如舟车丸、禹功散之类。若真知其为水湿之气,客于中焦,浸于皮肤,皮肤中如水晶之光亮,手按之随起者,以前药一服而退。若久病大病后,或伤寒疟痢后,女人产后,小儿痘后,与夫元气素弱者,概以前法施之,脾气愈泄愈虚,不可复救矣。故治肿者,先以脾土为主,须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温补之,俾脾土旺则能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矣。或者疑谓喘胀水满,而又加纯补之剂,恐益胀满,必须补药中加行气利水之品方妙。此论似深得病情,终非大方家体。盖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已衰,不可复利其水。纯补之剂,初时似觉不快,过时药力得行,渐有条理矣。至于补肾以治肿,其说难明。盖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也,若一事疏凿,则失之矣。今人之治肾水者,牵牛、大戟,粗工之小智,正禹之所恶也。间有用五苓、五皮者,以为中正,亦转利转虚,肾气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须用补肾。经曰: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月真)胀。故曰,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又曰:肾主下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也。其三焦之经在上者,布膻中,散络心包;在下者出于委阳,上络膀胱。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发生,与手厥阴为表里,以应诸经之使者也。是故肾虚者,下焦之火虚也。宣明五气论云:下焦溢为水。以水注之所,气窒而不泻,则溢而为水也。经曰:三焦病者,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溢则水留而为胀。惟张仲景制金匮肾气丸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之神方。国朝薛立斋先生,屡用屡效,详载之医案中。余依其案亲试之,甚效,故敢详着焉。世有患此者,幸毋诞之乎!
  中满之病,原于肾中之火,气虚不能行水,金匮肾气丸以八味丸为主,以补肾中之火,有所禀而浩然之气塞乎天地,肾气不虚而能行水矣。内有附子、肉桂辛热之品,热则流通,又火能生土,土实而能制水矣。内加牛膝、车前子二味,最为切当。《本草》云:车前子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强阴益精,令人有子。牛膝治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壮阳益精,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前所论证治,乃脾肾两虚者,至于纯是脾虚之证,既以参、蓍、四君为主,亦须以八味丸兼补命门火。盖脾土非命门火不能生,虚则补母之义,不可不知。
  又有一等纯是阴虚者,其证腹大脐肿腰痛,两足先肿,小水短濇,喘嗽有痰,不得卧,甚至头面皆肿,或面赤口渴,但其人饮食知味,大便反燥。医见形肿气喘水证标本之疾,杂用利水之药而益甚。殊不知阴虚三焦之火旺,与冲脉之属火者同逆而上,由是水从火溢,上积于肺而嗽,甚则为喘呼不能卧,散聚于阴络而为跗肿,随五脏之虚者入而聚之,为五脏之胀,皆相火泛滥其水而生病也,以六味地黄加门冬、五味大剂服之。余亲试有验,故录。
  又有一等火郁者,其证口苦、胁痛、恶寒、目黄、面黄、呕酸等证,须用以逍遥散舒其郁,继以六味肾气滋其阴。亦禁用分利。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水肿论

  病机之切于人身者,水火而已矣。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已论之矣。而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之属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金匮》分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彻底言之。后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辄宗霸术,不能行所无事,可谓智乎?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浑是伤风本证,从表治之宜矣。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证不同而治同,其理安在?则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行荣卫,水渍皮间,荣卫之气膹郁不行,其腹如鼓,发汗以散皮毛之邪,外气通则内郁自解耳。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北方壬癸自病,阳不上通,关门闭而水日聚,上下溢于皮肤,胕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肾本肺标,子母俱病也。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所主在肾,不合肺而连肝,经谓肝肾并沉为石水,以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适在厥阴所部,即少腹疝瘕之类也。不知者每治他病,误动其气,上为呕逆,多主死也。巢氏《病源》谓石水自引两胁下胀痛,或上至胃脘则死。虽不及于误治,大抵肝多肾少之证耳。黄汗,汗如蘗汁,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阴脉阳证,肾本胃标,其病皆胃之经脉所过,后世名之瘅水者是也。夫水饮入胃不行,郁而为热,热则荣卫之气亦热,热之所过,末流之患不可胜言,皆从瘅水而浸淫不已耳。然水在心之部,则郁心火炳明之化;水在肝之部,则郁肝木发生之化;水在肺之部,则孤阳竭于外,其魄独居;水在脾之部,则阴竭于内而谷精不布;水在肾之部,不但诸阳退伏,即从阳之阴,亦且退伏,孤阴独居于下而隔绝也。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仍属消渴,末传中满之不救;肾中之水,惟恐其无火,无火则真阳灭没而生气内绝。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运,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肾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犹不敢于横发,但当怀山襄陵之日,求土不委颓足矣。欲土宜稼穑,岂不难哉!夫水土平成,以神禹为师;医门欲平水土,不师仲景而谁师乎?

     论海藏集仲景水气例

  海藏于治水肿一门,务为致详,设为水气问难,求责脉之有力无力,脏沉腑浮用药。大凡意在发明《内经》、仲景,其实浑是后人窠臼,中无实得也。其云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详察肺、胃、肾三经,病即瘥也。此一语最为扼要,然终未到家。《内经》明谓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太阴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气结不行,即成水病。而水之源出自肾,故少阴肾亦司之。但当言肺脾肾,不当言肺胃肾也。何也?胃不必言也,胃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耳。海藏举肺胃肾而遗脾,于至理不过一间未达,原不必议其治例。仍以肺沉大肠浮,心沉小肠浮为言,此则相沿之陋也。讵知脏腑各分沉浮,而大小二肠不当从上焦分诊耶?至于所集仲景水气例,则未窥宫墙富美,反多门外邪僻矣。夫仲景论杂证,于水肿一门,极其精详,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所用方药皆不蹈重虚之戒,立于无过之地。海藏集仲景治肺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是欲以泻肺之法为泻水之法矣;集仲景治伤寒痞连两胁杂证支饮在胁之十枣汤为例,是欲以泻胸胁及膀胱为泻水之法矣。何其敢于操刃而借口仲景耶?不但此也,抑且假托后人治水之峻药,本之仲景,谓三花神佑丸即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除湿丹即神佑丸加乳香、没药,元青丹又即神佑丸加黄连、黄蘗、青黛,集仲景之方,以傅会后人,罪不容诛矣。后来依样壶卢,更改一味二味,即成一方,不伤脾即泻肺,不泻肺即泻膀胱,乃致积水滔天,载胥及溺,绝无一人追悔从前用药之咎,正以繇来者非一日矣!水病门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气之膹郁而伸其治节之方,无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绝而伸其气化之方,无有也。节取数方,发明备用,临病自出生心化裁,是所望矣。
  律六条
  凡治水肿病,不知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证之别,及脾肺肾三脏所主,恣用驱水恶劣之药,及禹功、舟车导水等定方者,杀人之事也。
  凡治水肿病,有当发汗散邪者,不知兼实其卫,致水随汗浸淫皮腠,不复顺趋水道,医之罪也。
  凡治水肿病,遇渴而下利之证,误利其水,致津液随竭,中土坐困,甚者脉代气促,摈于死亡,医之罪也。
  凡治水肿病,遇少腹素有积块疝瘕,误行发表攻里,致其人浊气上冲胸胃,大呕大逆,痛引阴筋,卒死无救者,医杀之也。
  凡治水肿黄汗证,乃胃热酿成瘅水,误用热药,转增其热,贻患痈脓,医之罪也。
  凡治水肿病,不察寸口脉之浮沉、迟数、弦紧、微濇,以及趺阳脉之浮数、微迟、紧伏,则无从辨证用药,动罹凶祸,医之罪也。

     胀病论

  胀病与水病,非两病也。水气积而不行,必至于极胀;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而以治水诸法施之,百中无一愈者,失于师承无人,轻施妄投耳。今天下医脉久断,医药久荒,即欲效司马子长担簦负笈,遍访于江淮汶泗,而师资果安在乎?昌于斯世无地可以着矩,然而皇皇斯人,不敢自外,请一比类,为后学商之。仲景谓水病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然则胀病岂无血分腹中坚大如盘者乎?多血少气,岂无左胁坚大如盘者乎?多气少血,岂无右胁坚大如盘者乎?故不病之人,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正指比也。胸中空旷,气食尚可从旁辘转,腹中大小肠膀胱逼处瘀浊占据,水不下趋而泛溢,无不至矣。《内经》明胀病之
  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法,然而比类推之,其法不啻详也。仲景于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者,两出其方。一方治阴气结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治阳气结于心下,用枳朮汤。夫胸中阳位,尚分阴气阳气而异其治,况腹中至阴之处而可不从阴独治之乎?阴气包裹阴血,阴气不散,阴血且不露,可驱其血乎?舍雄入九军单刀取胜之附子,更有何药可散其阴气,破其坚垒乎?推之两胁皆然,但分气血阴结之微甚,而水亦必从其类矣。此等比类之法,最上一乘,非中材所几,和盘托出,为引伸启发之助。
  律一条
  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盖治病用药,贵得其宜,病有气结而不散者,当散其结。甚有攻下荡涤而其气之结尚未遽散者,渐积使然也。今胀病乃气散而不收,更散其气,岂欲直裂其腹乎?收之不能遽收,亦渐积使然,缓缓图成可也。若求快意一朝,如草头诸方,明明立见杀人。若辈全不悔悟,展转以售奸,吾不知其何等肺肠,千劫不能出地狱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肿胀总论

  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盖中满者谓之胀,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胀;若以肿言,则单言肌表。此其所以当辨也。但胀于内者,本由脏病,而肿于外者,亦无不由乎脏病。但脏气之病各有不同,虽方书所载,有湿热寒暑血气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经旨,验之病情,则惟在水气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证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元妙,难以尽言。兹虽条列如左,然运用之法,贵在因机变通也。
  病在气分者,因气之滞。如气血之逆,食饮之逆,寒热风湿之逆,气虚不能运化之逆,但治节有不行者,悉由气分,皆能作胀。凡气分之病,其色苍,其内逆,其胀或连胸胁,其痛或及脏腑。或倏而浮肿者,阳性急速也;或自上及下者,阳本乎上也;或通身尽肿者,气无不至也;有随按而起者,如按气囊也。然此虽皆气分而气病有不同。故有气热而胀者,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也;有气寒而胀者,曰胃中寒则(月真)胀,曰脏寒生满病也;有气湿而胀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有气虚而胀者,元气虚也,曰足太阴虚则鼓胀也;有气实而胀者,邪气实也,曰肾气实则胀,曰脾气实则腹胀,曰胃气实则胀也。凡此虽皆胀病,而治之则全在察其虚实。大都阳证多热,热证多实;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滞于内而后及于外者多实;先肿于表而渐及于内,或外虽胀而内不胀者多虚。小便红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有力者多实;弦浮微细者多虚。形色黄红,气息粗长者多实;形容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青少壮,气道壅滞者多实;中衰积劳,神疲气怯者多虚。虚实之治,反如冰炭,若误用之,必致害矣。
  病在水分者,以阴胜于阳而肌肤皆肿,此与气证本有不同。凡水之为病,其色明润,其皮先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盖阴本于下而浸渍有渐,皆水病之证也。观水胀篇言寒气之胀按其腹窅而不起,水肿之病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然以愚见及察之证验,则若与此论相反。盖凡是水证必按之窅而不起,此其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未必如水囊之比。凡随按随起者,亦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故辨当若此也。凡欲辨水气之异者,在欲辨其阴阳耳。若病在气分,则阳证阴证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则多为阴证。何也?盖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气之虚,岂非阴中无阳乎?此水肿之病,所以多属阳虚也。然水主于肾,气主于肺,水渍于下而气竭于上,所以下为肿满,上为喘急,标本俱病,危斯急矣。此当速救本原,庶保万一。倘以虚喘作实邪,而犹然泄肺,无不败矣。
  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经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此之谓也。然血者神气也,属阴而性和;酒者淫气也,属阳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静而酒动之,血欲藏而酒逐之,故饮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征,亦散血之征也。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但年当少壮,则随耗随生,固无所觉。及乎血气渐衰,则所生不(亻尝)所耗,而且积伤并至,病斯见矣。故或致血不养筋则为中风,或致伤脾则为痰饮泻痢,或湿热上浮则为喘汗鼻渊,或流于筋骨则为瘈瘲疼痛,或致动血伤精则为劳损吐衄,或致伤肌腐肉则为烂疮痔漏。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盖酒性本湿,壮者气行则已;酒即血也,怯者着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为水,而血气既衰,亦皆随酒而悉为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当以血气为主而养阴利湿,是诚善矣。奈无知少年,初不知畏,而惟酒是躭,此其浸渍已非一日,致令血气天真,败极至此,又岂能以旦夕挽回者哉!故于诸鼓之中,则尤以酒鼓为最危难治之证。尝有一杜康之徒,不信予说,云公为此言,其亦过矣。兹见有某人者,以酒为生,自朝继暮,今年已若干,未闻其病,岂酒果伤人者耶?是不知若人者,惟千百中之一二而天禀之特出者也。不然,何善饮者如此其多,而寿于饮者仅见其人,则其他之困于此者,从可知矣!使不有斯人之禀,而有斯人之嗜,吾知其不免矣。

     危候总辨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又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泻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阴中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跗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皆难治。

     气分胀满论治

  凡胀满由于气分者,宜察气之虚实。若胀满在中而不在外者,其病多实,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此之谓也。若果因酒食厚味,气滞脉滑,而大满大实者,宜廓清饮主之。兼胀兼痛诸药不效者,宜神香散主之。若脏腑胀实而兼痛者,宜承气汤,或百顺丸下之。然必年壮力强,素无损伤虚弱等证,而暴见胀满,方可峻攻,否则只宜缓治。如果气实于中而表里俱胀者,宜用蒜瓣以滚汤煮微熟留性,少蘸盐酢,常以佐食,大能破气消滞,亦佳法也。若气胀而兼小水不利者,宜用四苓散以半熟蒜捣膏丸服极妙。
  食停滞而致胃口中焦胀满者,宜大小和中饮酌用之;兼痛者,宜排气饮主之。
  怒气逆于中焦,或胀或痛者,宜排气饮、解肝煎之类主之;兼喘胀者,宜四磨饮或神香散。
  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尔通身浮肿,或小水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宜廓清饮加减主之,或四苓散、胃苓汤之类皆可用;或湿胜者,宜平胃散之类主之。
  脾胃虚寒,中气不健,而三焦胀满者,是为气虚中满,其为证也,必多吞酸嗳腐,恶食恶寒,或常为溏泄而别无火证火脉者,必属脏寒,此所谓脏寒生满病也,惟宜温补。寒在中焦者,宜温胃饮、理中汤;寒在下焦者,宜理阴煎、八味地黄汤之类主之。
  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气血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夫脾胃为中土之脏,为仓廪之官,其脏受水谷则有坤顺之德,其化生血气则有干健之功,使果脾胃强健,则随食随化,何胀之有?此惟不善调摄,而凡七情劳倦,饮食房闱,一有过伤,皆能戕贼脏气,以致脾土受亏,转输失职,正气不行,清浊相混,乃成此证。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则当以脾胃为主,宜参芪、白朮、干姜、甘草之属主之。若察其病由下焦,则当以命门母气为主,宜人参、熟地,当归、山药、附子、肉桂之属主之。如果气有痞塞,难于纯补,则宜少佐辛香,如陈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自芥子之属。如或水道不利,湿气不行,则当助脾行湿而佐以淡渗,如猪苓、泽泻、茯苓之属。若诸药未效,仍当灸治如后法。以上诸法,大略如此。然病成单鼓,终非吉兆,必其伤败有渐,然后至此。使非尽扫尘纷,加意调理,则未有或免者矣。
  治胀当辨虚实。若察其果由饮食所停者,当专去食积;因气而致者,当专理其气;因血逆不通而致者,当专清其血。其于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别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是皆治实之法也。但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泄,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实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使非培补元气,速救根本,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矣。若虚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主之;若脾虚兼寒者,宜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若脾虚兼痰者,宜六君子汤;若肾虚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虚在肝肾者,宜六味地黄汤;若肾虚兼寒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主之。若以虚证而妄行消伐,则百不活一矣。其有果以少壮停滞,或肝强气逆,或时气亢害为邪者,方可直攻其病。但辨之宜详,不可忽也。
  凡外感毒风,邪留肤腠,则亦能忽然浮肿,如东垣所谓八益之邪自外入者是也。然其来必速,其证则必有脉紧及头痛骨痛等证,方是外感之候,先宜解散其邪,如正柴胡饮、小柴胡汤、败毒散、参苏饮、葛根葱白汤之类,随宜用之。若风因火炽而表里俱热,宜芍药清肝散或龙胆泻肝汤之类主之。若邪传入里,太阳阳明并病而胃实热甚,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者,白虎汤主之;若大实大满而热结不退者,大承气汤或百顺丸下之。若少阳阳明并病,寒热往来,满而实者,宜大柴胡汤下之。五常政大论曰:下之则胀已,此之类也。

     水肿论治

  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内经》曰: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卅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消。求古治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减金匮肾气汤,诚对证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此虽壮水之剂,而实即脾肺肾三脏之正治也。何也?盖肾为先天生气之源,若先天元气亏于下,则后天胃气失其所本,而由脾及肺,治节所以不行,是以水积于下则气壅于上而喘胀由生,但宜峻补命门,使气复元,则三脏必皆安矣。今论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化阴中之阳也;熟地、山药、牛膝,以养阴中之水也;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阴中之滞也。此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通窍,即所以治肾也。比方补而不滞,利而不伐,凡病水肿于中年之后,及气体本弱者,但能随证加减用之,其应如向,诚诸方之第一,更无出其右者。
  证有全由脾肺不足而为肿胀者,治宜以四君、归脾之属为主,固是正治之法,然亦须兼补命门。盖脾土非命门之火不能生,肺气非命门之火不能化,人知土能制水,而不知阳实制阴;人知气化为精,而不知精化为气也。虚则补母,正此之谓。
  凡素禀阳盛,三焦多火而病为水肿者,其证必烦渴喜冷,或面赤便结,或热而喘嗽,或头面皆肿,或脉见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也。凡辛香燥热等剂,必所不堪,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车前、麦冬之类,大剂与之。其有热甚者,宜加减一阴煎加茯苓、泽泻、牛膝、车前之类主之。其有虚中挟实,胸膈不清,宜加陈皮、白芥子之类佐之。若生平不宜熟地者,则单用生地亦可。但此等壮水等剂,必十余服后,方可望效。若先克伐致虚者,其效尤迟,慎毋欲速自求伊戚也。
  凡年少纵酒,致为湿热所乘,元气尚强,脉实有力而不便于温补者,此当逐去湿热,亦能速效,宜禹功散、导水丸、浚川散、三花神佑丸之类,皆可择用,泻后宜薄滋味,戒饮酒,久之方可复元。
  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导水茯苓汤之类,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车神佑丸、浚川散、禹功散、十枣汤之类,皆所以逐水也。再如巴豆、(石卜)硝、针砂、滑石、三棱、蓬朮、麝香、琥珀、土狗、地龙、田螺、水蛭、鲤鱼、鲫鱼、萝卜子、苏子、商陆、葶苈、杏仁、防己、秦艽、木瓜、瞿麦、通草、厚朴、赤小豆、猪苓、海金沙、五加皮、大腹皮、羌活、独活之类,无非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凡今方士所用,则悉皆此类,故能晚服而早通,朝用而暮泻,去水斗许,肿胀顿消,效诚速也。但彼不顾人之虚实,不虑人之死生,惟以见效索谢而去。不知随消随胀,不数日而腹胀必愈甚,苟以衰年积损之证,而复遭此劫,则百无一生矣。
  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然有一等不能受补者,则不得不从半补;有并半补亦不能受者,则不得不全用分消。然以消治肿,惟少年之暂病则可,若气血既衰,而复不能受补,则大危之候也。故凡遇此辈,必须千方百计,务救根本,庶可保全。尝见有专用消伐而退肿定喘者,于肿消之后,必尫羸骨立,略似人形,多则半年,少则旬日,终无免者。故余之治此,凡属中年积损者,必以温补而愈,皆终身绝无后患。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且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邪逐而暂愈者,愈由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无论气鼓水鼓,凡气实可下者,宜用赤金豆或百顺丸以渐利之。
  徐东皋曰:经云:脏寒生满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脾为阴中之至阴,故经曰:太阴所至为禾 畜满。大抵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也。故凡若此者,宜亟以辛热药治之。又曰:经曰下之则胀已,此以湿热饮食有余,脾胃充实者言也。如仲景治伤寒,邪入于里而成腹满坚实,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因脾虚内寒不足,而气不能运化精微,以成腹满者,故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以行壅滞之气,庶使脾土旺健,胀满运行,斯可愈矣,即经所谓塞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则胀已,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腹胀愈甚,去死不远矣。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运行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是也。又曰:水肿本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朮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而水自行。大抵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但用二陈加人参、苍白朮为主,或佐以黄芩、麦冬、炒栀子以制肝木。若腹胀,少佐厚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必须补中行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小便长。又曰:诸家治水肿,只知导湿利小便,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气虚极而肿,愈下愈虚,虽劫之取目前之快,而阴损正气,祸不旋踵。大法只宜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要知从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后可以语水肿之治耳。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水肿治法

  水肿之病,亦土不能克水也,方用牵牛、甘遂各三钱,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鼓胀尽消,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其平成矣。但二味药性峻烈,过于猛矣,人疑非正治之法。然水势滔天,必开决其水口,则水旋消。此二味之中病源,妙在于猛也。但服此二味之后,切不可食盐。如食盐则前病重犯,不可救矣。此乃不知禁忌,自犯死澄,非药之故也。今人一见牵牛、甘遂,视为必死之品,过矣。水肿之病,必须以手按之而如泥者,始可用此二味正治。否则按之不如泥,随按而皮随起者,非水也,当作气虚肾虚治之,不可以此二味轻投,以杀之也。
  水肿之疾,腹胀如鼓,两跗如浮,按之如泥,小便不利,大便反结,人以为水病,谁知皆由于土气之郁。方用鸡屎醴一升,炒黄色为末,以黄酒一斤,先将鸡屎末盛于新布上,后将黄酒洒之,不可太骤,缓缓冲之,则药味尽下,取汁一碗,病人服之。切不可令病人先知,则不肯信心而服,使生别病。下喉之后,腹即作雷鸣,一饭之间,倾腹而出,两足即减大半,再饮一碗全消。盖鸡屎善能逐水,而又通土性,无微不入,将从前所蓄之水,无不开其水口,尽归大肠而泄,此夺治之法也。一法,用大麦芒二两煎汤饮之亦消,且无后病,但须一连数月作汤饮之,即泄水而愈。药平常而奏功甚奇也。然此方止可治初起之水肿,而不可治久病之水肿也。

     鼓胀治法

  鼓胀数年而不死者,必非水鼓。水鼓之证,不能越于两年,未有皮毛不流水而死者。今二三年不死,非水鼓,乃气鼓、血鼓、食鼓、虫鼓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开者,俱可治。方用茯苓五两,人参、大黄、萝卜子各一两,雷丸三钱,白朮五钱,附子一钱,水十碗,煎汤二碗。早服一碗,必然腹内雷鸣,少倾必下恶物满桶,急拿出倾去,再换桶;即以第二碗继之,又大泻大下,至黄昏而止,淡淡米饮汤饮之,不再泻。然人弱极矣,方用人参、白芥子各一钱,茯苓五钱,薏苡仁一两,山药四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即愈。忌食盐者一月,犯则无生机矣。先须断明,然后用药治之。鼓胀之病,年久不死,原是可救,所以用下药以成功,非土郁之中有水积,若果水证,早早死矣,安能三年之未死也。然而虽非水证,而水必有壅阻之病,方中仍用茯苓为君,以雷丸、大黄为佐,不治水而仍治水,所以奏功如神也。水鼓,满身皆水,按之如泥者是。若不急治,水流于四肢,而不得从膀胱出,则变为死证而不可治矣。方用决流汤,牵牛、甘遂各二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一两,水煎服,一剂而水流斗余,二剂即全愈。断不可与三剂也,与三剂,反杀之矣。盖牵牛、甘遂最善利水,又加之车前、肉桂,引水以入膀胱,但利水而不走气,不使牵牛、甘遂之过猛,利水并走气也。但此二味毕竟性猛,多服伤人元气,故二剂逐水之后,断宜屏绝,须改用五苓散调理二剂,又用六君子汤以补脾可也。更须忌食盐,犯则不救。
  气鼓乃气虚作肿,似水鼓而非水鼓也。其证一如水鼓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此等气鼓必须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则可救。倘亦以水鼓法治之,是速之死也。宜消气散,白朮、薏仁、茯苓各一两,肉桂、甘草各一分,枳壳五分,山药五钱,人参、车前子、萝卜子、神曲各一钱,水煎服,日日一剂。初服觉有微碍,久则日觉有效,十剂便觉气渐舒,二十剂而全消,三十剂而全愈。此方健脾而仍是利水之品,故不伤气,奏功虽缓而起死实妙也。然亦必禁食盐,三月后可渐渐少用矣。即秋石亦不可用,必须三月后用之。
  虫鼓,惟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胀不十分之甚,面色红而带点,如虫蚀之象,眼下无卧蚕微肿之形,此是虫鼓也,必须杀虫可救。然过于峻逐,未免转伤元气,转利转虚,亦非生之之道。方用消虫神奇丹,雷丸、神曲、茯苓、白矾各三钱,当归、鳖甲酢炙各一两,鲜地栗粉一两取汁一茶瓯,车前子五钱,水煎服,一剂即下虫无数,二剂虫尽出矣。虫去而鼓自消,不必用三剂也。盖雷丸最善逐虫去秽,而鳖甲、地栗,更善化虫于乌有。然虫之生必有毒结于肠胃之间,故又用白矾以消之。诚虑过于峻逐,又佐之当归以生血,新血生而旧瘀去;更佐之茯苓、车前,分利其水气,是虫从大便而出,而毒从小便而行,自然病去如扫矣。但此药服二剂后,必须服四君、六君汤去甘草,而善为之调理也。
  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鼓。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鼓矣。倘以治水法逐之,而证犯非水,徒伤元气;倘以治气法治之,而证犯非气,徒增饱满,是愈治而愈胀矣。宜消瘀荡秽汤,水蛭三钱,必须炒黑,大约一两炒黑,取末用三钱,当归二两,雷丸、红花、枳实、白芍、牛膝各三钱,桃仁四十粒去皮尖捣碎,水煎服。一煎即下血斗余,再煎即血尽而愈。盖血鼓之证,惟腹胀如鼓,而四肢手足并无胀意,故血去而病即安也。服此方一剂之后,切勿再与二剂,当改用四物汤调理,于补血内加白朮、茯苓、人参,补气而利水,自然全愈。否则血鼓虽痊,恐成干枯之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

肿胀门

    方

  防己黄芪汤 【仲景,下同】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二钱 白朮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右銼,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谨按脉浮,表也;汗出恶风,表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芪,温分肉补卫虚;白朮,治皮风止汗;甘草,和药益土;生姜、大枣,辛甘发散。腹痛者,阴阳气塞,不得升降,再加芍药收阴。

  防己茯苓汤 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 黄芪 桂枝各三两 白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谨按本方与上风水相仿佛,盖同一开鬼门,而标中之本,则微有分。风水下郁其土气,则用白朮崇土,姜枣和中。皮水内合于肺,金郁泄之,水渍于皮,宜淡渗之,故以茯苓汤去白朮加桂枝,解肌散水于外,不用姜枣之和于中也。况四肢聂聂,风在荣卫,触动经络,桂枝尤不可少耶!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两 石膏五钱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谨按麻黄甘热,石膏甘寒,合而用之者,脾偏阴则和以甘热,胃偏阳则和以甘寒。至于风热之阳,水寒之阴,凡不和于中土者,罔不咸宜。何者?中土和而后水谷化其精悍之气,以实荣卫;不和则荣卫虚,而或寒或热之气,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于表里,所以在表之风水用之,而在里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亦必用之,无非欲其不害中土耳。不害中土,自足消患于方萌,又何泛滥之为忧哉?

  越婢加朮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渴。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两 白朮四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谨按前条风水续自汗出,无大热,故用越婢汤。设不汗出,且大热,表法当不止此也。此条里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而渴,故用越婢加朮,不尔里法当不止此也。曰无大热则有热可知。曰里水乃躯壳之里,非脏腑之里可知。故俱用越婢汤也。

  麻黄附子汤 治水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前证脉浮者,宜此方。谨按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浮者,风发于外也。无水虚胀者,手太阴气郁不行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自已耳。即脉沉无他证者,当仿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荡动其水以救肾。若脉浮者其外证必自喘,当仿伤寒太阳例,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发散其邪以救肺,此治金水二脏之大法也。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因汗出入水浴,水从汗孔入,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
  黄芪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谨按此方,盖以汗出而卫气不固,外水入搏于营,郁而为热,热盛则肿而发黄,热盛则耗其精液而作渴,故以黄芪固护其卫;以桂枝本方加苦酒,引入营分,散其水寒之邪。其不用姜枣者,所重在卫气虚,恃黄芪实卫之大力耳。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汗,两胫自冷。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谨按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芪固卫。以其发热,故用桂枝;以其自汗盗汗,故加黄芪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上下痞隔,更宜黄芪固阳,桂枝通阴。其黄汗与历节有分。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为两胫冷。阳火盛及肌肉则发热,阴水寒及筋骨则历节痛。源同而流不同也。食已汗出者,食入于所长之阳,与劳气相搏,散出为汗,乃至气门不闭,津液常泄,暮为盗汗也。甲错者,皮间枯濇如鳞甲错出也。发热不已,热入肉腠,必生恶疮瘤结痈脓也。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即《内经》痛痹逢寒则虫之类也。小便不利,津液从汗越也。不能食,脾胃气虚不化谷也。身体重,卫气不充分肉也。烦躁,胃热上熏心肺也。治黄汗之法,尽发于此矣。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有人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汤得效。

  枳朮汤
  枳实七枚 白朮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观此可见仲景之法,皆用脉病为本,然后量轻重虚实而施治,皆守圣经之法耳。后世治水肿方,有五皮散、香苏散,中用姜、桔、紫苏、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渗之,是开鬼门洁净府同用也。俗医因病者急求一时之效,以破气去水为功,不知过一二日,则病复至而不可救。其故有二:一以病人不善调摄;一以医悞投下药之过,竭其阴阳,绝其胃气。此所以水肿之病多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 甘草各二两 附子炮,一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防己椒苈丸
  防己 椒目 炙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末之,蜜为丸,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月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銼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右,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中满分消丸 【东垣,下同】  治中满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炒,夏月一两二钱 姜黄 白朮 人参 炙甘草 猪苓各一钱 知母炒四钱 干姜 白茯苓 砂仁各二钱 厚朴姜炙,一两 泽泻 陈皮各三钱 枳实炒 半夏泡 黄连炒,各五钱
  右除茯苓、泽泻、生姜外,共为细末,入上三味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下,食后服。量病人大小加减。

  半夏厚朴汤
  半夏一钱 厚朴八分 炒曲六分 当归梢 猪苓 荆三棱 升麻各四分 肉桂 白茯苓 苍朮 泽泻 橘皮 生黄芩 草豆蔻仁 生甘草 柴胡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桃仁七个 吴茱萸 干生姜 黄连各一分 红花 苏木各半分 昆布少许
  右,水二锺,煎至一锺,去渣稍热服。二服后,前证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服之。渴加葛根三分。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两胁刺痛,脉弦而细者。
  木香 苍朮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青皮 益智仁 陈皮 泽泻 干姜 白茯苓 半夏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厚朴制,四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右,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木香塌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橘红各五钱 胡椒二钱 木香 草豆蔻面煨 青皮各三钱 蝎梢去毒,二钱半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九,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红肿冰冷,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摊纸上涂贴。

  实脾饮 【《济生方》】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 白朮 木瓜去穰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木香、炮姜俱减半。谨按:治水以实土为先务,不但阴水为然。而本方云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是以阴水当补,阳水当泻故耳。夫阴水者,由于少阴肾中之真阳衰微,不能蛰藏,故至泛滥无制,法当用桂以温肾水,而后实土堤之防。方中不用桂而用厚朴、槟榔,临病之工,尚其审之。

  复元丹 【《三因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厚朴去粗皮姜制 独活 白朮炒 陈皮去白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一方用二两 肉豆蔻煨 槟榔各五钱
  右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紫苏汤下。《得效》云:心肾真火,能生脾胃真土,今真火既亏,不能滋养真土,故土不制水,水液妄行,三焦不泻,枢机不运,肿胀满溢,喘息奔急,股冷舌干,不能正偃,小便不通。此药世传屡验,其间君臣佐使,与造物同妙,当屏去诸药,一日三服,且禁欲绝咸半年。谨按此方合前方,俱主脾肾之治,而此方温暖肾脏之品居多,较胜前方,然不用茯苓而用槟榔、厚朴之为未当耳。

  导滞通经汤 【《宝鉴》】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朮 桑白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滞气,故以为主。桑白皮甘寒,而肺中水气水肿胪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朮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谨按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即是脾中健运之阳不足,法当先理其阳,以佐行健之力,然后用此方退其浮肿,乃为善也。

  胃苓汤
  官桂五分 苍朮 厚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朮 茯苓各钱半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右,加生姜,水煎服。谨按此方宣导胃水膀胱水,顺道而出,水患在所必用。然肾水既竭,津液已亏,用之不免蹈重虚之戒。若无病人,但觉不服水土,与此方相宜。

  消风败毒散 治风水皮水,凡在表宜从汗解者。
  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白茯苓 川芎藭 前胡 甘草 荆芥穗 防风各一钱
  右,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谨按此方即人参败毒散合荆防败毒散并用也。以人参为君,固护元气,固可恃之无恐,然仲景汗法,必兼黄芪实表,盖恐表虚之人,元气乘表药外涌,尽渍皮腠,反为大累。若元气素虚腠理素疏者,必参、芪合用,乃为尽善。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肺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证者,非此药不能救。
  茯苓 制附子 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萸 山药 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酒拌
  右为末,以地黄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谨按本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新定,以白茯苓为君,合之牛膝、车前,治腰以下之水,其功最大。然非借附子生阳蒸动肾气,则肾之关门不开,积水仍不得下。盖阳主开,肾之阳气动则关开矣。关开,虽不用茯苓、牛膝、车前而水亦下。否则虽用茯苓、牛膝、车前无算,亦无如之何。屡试屡验。

  调荣饮 治瘀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曰血分。
  蓬朮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五分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右作一服,煎服法同前。谨按此方多峻利之药,作一服云者,原不欲多用,恐伤元气也。若服后其水不行,赤纹不减,未可再服,且用治血补气三五日,徐进此方。虚证者,必加参、附大力以主持之,乃能奏效。

  乌鲤鱼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朮炒 陈皮各三钱
  右用水三碗,葱白五茎,同煮。不可入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服。谨按乌鲤鱼暖胃行水,合之赤豆、葱白以开鬼门洁净府,更合之白朮、陈皮、桑白皮清理脾肺,此方之平稳者。

  防己散 治脾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
  汉防己 桑白皮 桂心 黄芪炙,各一两 赤茯苓二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服。谨按此即金匮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之方而加桑白皮也。其证与《金匮》同。盖以太阴肺气不宣,郁其荣卫,故加桑白皮泄其肺气,然已有茯苓淡渗之,则不可过也。易桂心行水,在水道不利者宜之。不则仍当用桂枝解肌,尤为善治耳。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濇,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便必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者,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朮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服。连进此三服,自然小水日加渐利。谨按此方味甚平,而其煎法则甚奇,盖得仲景百劳水之意,而自出手眼者。

  大腹皮散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各二两 青皮去白 汉防己 羌活 大黄炒 槟榔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碗,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楮白皮散
  楮白皮 猪苓去皮 木通各二两 紫苏茎叶 桑白皮各三两 陈皮去白,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木香丸
  木香 壶卢子炒 乳香各二钱半 甘遂炒黄 槟榔二枚,一生一炮 朱砂细研,各半钱
  右为细末,以烂饭和,分作四十九丸,面裹,于铫内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尽为度。清晨服药,至午时其水便下,不计行数,水尽自止。

  海蛤丸
  赤茯苓 桑皮 葶苈隔纸炒,各一两 海蛤研 防己各七钱半 (木郁)李仁去皮炒 橘红各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早晚各一服。

  槟榔散
  槟榔另研末,五钱 桑白皮一两五钱 商陆 生姜各一两 甘草炙,二钱五分
  右除槟榔外,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五更初分作二服,每服调槟榔末二钱五分,服至平明,当利。如未利,再服。

  五皮散 【《和剂》】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兼治皮水,姙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右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无时。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入。

  五皮散 【《澹寮方》】  治他病愈后,或疟痢后,身体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此由脾肺虚弱不能运行诸气,诸气不理,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故令肿满也。
  大腹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白皮
  右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同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服。并忌生冷油腻坚硬之物。脚肿用加味五皮汤,即五皮散内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再入胃苓汤。

  疏凿饮子 【《济生方》】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商陆 赤小豆炒 羌活 椒目 木通 秦艽 白茯苓皮 大腹皮 槟榔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八分,不拘时温服。

  调胃白朮泽泻散 【《元戎》】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朮 泽泻 芍药 陈皮 白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
  右为末。一法加白朮本药各半,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汉防己煮散褚澄秘方 治水肿上气。
  汉防己 泽漆叶 石苇去毛 桑白皮 泽泻 丹参 茯苓 橘皮 白朮各三两 通草一两 生姜切,十两 (木郁)李仁五合
  右十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七合,内四方小匕,煮取八合,顿服,日二。小便利为度。

  葶苈丸 治肺气喘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
  右为细末,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食前下。

  白朮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变成水病,不能食,不能卧,小便秘。
  白朮 赤茯苓 泽泻各一钱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一钱 官桂七分 滑石三钱 陈皮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煎一锺,食前温服。

  分气补心汤 治心气郁结,发为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木通 川芎 前胡 大腹皮 青皮 白朮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钱 香附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五分 细辛 木香各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锺,食前服。

  当归散 治水肿之病,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心火不能滋养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气盈溢,气脉闭塞,渗透经络,发为浮肿之证,心腹坚胀,喘满不安。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茯苓 木通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白朮各一钱三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一锺,不拘时服。

  无碍丸 治脾病,湿流四肢浮肿。
  木香五钱 大腹皮二两 槟榔 (木郁)李仁 蓬朮 三棱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炒麦糵面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木香分气汤 治气留滞四肢,腹急中满,胸膈胁肋膨胀,虚气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半夏 枳壳 槟榔 灯心草 苏子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一两,水二盏,煎入麝香末少许,同服。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
  橘红 防己各七钱五分 琥珀 杏仁去皮尖 泽泻 紫苏 赤茯苓各五钱 葶苈隔纸炒 (木郁)李仁去皮 沉香各一两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麝香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煎汤送下,量虚实加减。《辨疑》无陈皮、防己,以莱菔子煎汤下。

  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病。
  人参 木香 白茯苓 滑石 琥珀 海金砂 枳壳 槟榔 猪苓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日进三服。

  大沉香尊重丸 治蛊胀腹满,水肿遍身肿满,气逆呕哕,喘乏,小便赤濇,大便不调,一切中满下虚危困之病。
  萝卜子炒,六钱 沉香 丁香 人参 车前子 葶苈炒 槟榔各二钱 青皮 白丑 枳实炒 木通各四钱 胡椒 海金砂 木香 茯苓 蝎梢去毒 肉豆蔻各二钱半 白丁香一钱半 滑石三钱 (木郁)李仁去皮,一两二钱半
  右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送下,日进三服。忌盐鱼果肉面食,只可食白粥。

  续随子丸 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
  人参 木香 汉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槟榔 海金砂研,各五钱 续随子一两 葶苈炒,四两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温服。

  补中治湿汤 【《医林》】  通治水病,补中行湿。
  人参 白朮各一钱 苍朮 陈皮 赤茯苓 麦冬 木通 当归各七分 黄芩五分 厚朴 升麻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泽泻散 【《入门》,下同】  治水肿,二便濇。
  泽泻 赤茯苓 枳壳 猪苓 木通 槟榔 黑牵牛头末各等分
  右为末,生姜葱白汤,调下二钱。

  黄米丸 治水蛊。
  干丝瓜一条,去皮剪碎,和巴豆肉十四粒同炒,以巴豆色黄为度,去巴豆,又以陈仓米如丝瓜之多少入瓜内同炒,米黄色去瓜取米为末
  右,水丸梧子大,每汤下百丸,数服即愈。盖丝瓜如人脉络,引巴豆之气入皮肤也。

  漆雄丸 治水蛊。
  生漆一两,锅内镕化,麻布绞去滓,复入锅内熬干 雄黄一两,研末
  右为末,酢糊和丸梧子大,每四丸,麦芽汤吞下。

  煨肾丸 【丹溪,下同】  治脾虚邪水流注,腰膝浮肿而痛。
  甘遂生,五钱 木香一两
  右为末,每一钱,猪腰子一枚,剜开去筋膜,掺药在内,薄荷叶裹定,外用湿纸四五重,慢火煨熟,临卧细嚼,温酒送下,利去黄水为度。

  退肿塌气散 治积水惊水,或饮水过多积于脾,故四肢肿而外热。
  赤小豆 陈皮 萝卜子炒,各二钱 甘草一钱 木香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葶苈木香散 【《正传》】  治水肿腹胀,小便赤,大便滑泄。
  白朮 葶苈 猪苓 赤茯苓各一两 木香 泽泻 木通 桂皮 甘草各五钱 滑石三两
  右为末,白汤调下三钱。

  桂朮汤 【《直指方》,下同】  治气分肿。
  桂皮一钱五分 白朮 麻黄去根节 细辛 甘草各一钱 枳壳 干姜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桂苓汤 治血分肿。
  桂皮 赤茯苓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蓬朮 三棱 桑白皮 槟榔 苍朮 大腹皮 青皮 陈皮 瞿麦穗 甘草各五分 葶苈隔纸炒 大黄煨,各二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服。

  丹房奇朮 【《医鉴》】  治腹肿,不服药。
  巴豆研去油,四钱 水银粉二钱 硫黄生,一钱
  右同研成饼,先用新绵一片布脐上,次以饼掩之,外用帛缚,如人行三五里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以粥补之。久患者隔日取水。一饼可救二三十人。

  涂脐膏 【《得效方》】  治水肿,小便绝少。
  地龙生研 猪苓 甘遂 针砂各五钱
  右为末,擂葱涎调成膏,敷脐中,约一寸,以绢帛束之,以小便多为度,日两易之。

  消河饼 【《医鉴》,下同】  治水肿膨胀。
  大田螺四个 大蒜五个 车前子末三钱
  右研成饼,贴脐中,以手帕缚之,少时尿出如注。一二饼即愈。

  加减胃苓汤 治浮肿。
  苍朮一钱五分 陈皮 泽泻 白朮 赤茯苓 木瓜各一钱 厚朴姜汁制 猪苓 神曲 槟榔各八分 山楂肉 缩砂各七分 大腹皮 香附子姜汁炒,各六分 甘草炙,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灯心一团,水煎服。

  四苓五皮汤 治浮肿。
  桑白皮 陈皮 地骨皮 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苍朮 白朮 泽泻 猪苓 青皮 车前子炒,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集香汤 【《直指方》,下同】  治虚肿,先用此以透关络,然后审证疗之。
  木香 藿香 川芎 赤茯苓 槟榔 枳壳 甘草各三钱 沉香 丁香各二钱 麝香一字 乳香一钱五分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紫苏五叶煎,空心服。

  三仁丸 【《得效方》】  治水肿喘急,大小便不利
  (木郁)李仁 杏仁 薏苡仁各一两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米饮下四五十丸。

  椒豉丸 【《活人》】  治浮肿神方。
  椒目一钱 豉二七粒 巴豆一个,去皮心熬
  右研细,滴水和丸菉豆大,温水吞下三丸或五丸,以微泄为度。气盛者加巴豆,或一个或三个。

  海金沙散 【东垣】  治脾湿太过,肿胀喘急。
  黑丑头末一两五钱,一半炒,一半生 白朮一两 甘遂五钱 海金沙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煎倒流水一盏,食前调下。

  木香塌气丸 【《元戎》,下同】  治单腹胀。
  丁香 胡椒各二钱 (木郁)李仁四钱 蝎尾 木香 槟榔各五钱 枳实 白牵牛各一两
  右为细末,饭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陈皮生姜汤任下。

  木香散 治单腹胀。
  木香 青皮 白朮 姜黄 草豆蔻各五钱 阿魏 荜澄茄各一两
  右为细末,酢糊丸如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大异香散
  三棱 蓬朮 青皮 半夏曲 陈皮 桔梗 枳壳炒 藿香 香附炒 益智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右,分作二贴,每贴用水二锺,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锺,去渣,食远服。

  大半夏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

  人参丸 治经脉不利,化为水,流四肢,悉皆肿满,名曰血分。其候与水相类,若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
  人参 当归 大黄湿纸裹,饭上蒸熟去纸切炒 桂心 瞿麦穗 赤芍药 白茯苓各五钱 葶苈炒,另研,一钱
  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三十丸,空心饮汤下。

  小温中丸 【丹溪】  治胀,是脾虚不能运化,不可下之。
  陈皮 半夏汤泡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白朮二两 苦参炒 黄连炒,各五钱 香附晒 针砂酢炒红,各一两半 甘草三钱
  右为末,酢水各一盏,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朮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汤吞下。
  虚甚,加人参一钱。忌口。病轻者,服此丸六七两,小便长;病甚,服一斤,小便始长。

  禹余粮丸 【《三因方》】  治十种水气胀,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令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倾入酢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禹余粮三两一处,用米酢二升,就铫内煮酢干为度,连铫置炭火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凡治水药多是取转,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之功,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炒 蓬朮炮 附子炮 青皮 干姜炮 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各五钱
  右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漩去,不动脏腑,病日去。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木香化滞散 破滞气,治心腹满闷。
  木香 姜黄 青皮去白 缩砂仁去壳 人参 槟榔 白朮各二钱 白豆蔻去壳 藿香叶 橘皮 大腹子 白茯苓去皮 白檀香各五分 桔梗五分 甘草炙,四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沸汤点服亦可。忌生冷硬物。

  导气丸 治诸痞塞,关格不通,腹胀如鼓,大便秘结,小肠肾气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朮用蝱虫等分同炒赤,去蝱虫 胡椒用茴香同炒,去茴香 三棱用干漆同炒,去干漆 槟榔用螌蝥同炒,去螌蝥 赤芍用川椒同炒,去川椒 干姜用硇炒,去硇砂同炒 附子用青盐同炒,去青盐 茱萸用牵牛同炒,去牵牛 石菖蒲用桃仁同炒,去桃仁
  右各等分銼碎,与所制药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九,空心,用紫苏汤送下。

  参香散 治一切气,脾虚作胀痞气。
  人参 官桂 甘草炙,各七分 桑白皮 桔梗 陈皮 枳实麸炒 麦门冬 青皮 大腹皮 半夏各一钱 紫苏子 白茯苓 香附子 木香各一钱二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锺,食前服。

  平肝饮子 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头眩呕逆,脉来浮弦。
  防风 枳壳炒 桔梗 赤芍 桂枝各一钱半 木香不见火 人参 槟榔 川芎 当归 陈皮 甘草炙,各八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强中汤 治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有伤脾胃,遂成胀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
  人参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丁香各二钱 白朮一钱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 草果仁 干姜炮,各一钱 厚朴姜汁制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二锺,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锺,不拘时服。

  敷药方 治腹满,紧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嚼甘草,后用方。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酽酢调面和药,摊于绵纸上,覆贴肿处,仍以软绵裹住。

  草豆蔻汤 【东垣】  治腹中虚胀。
  泽泻二分 木香三分 神曲炒,四分 半夏泡 枳实麸炒 草豆蔻 黄芪春夏不用 益智仁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白茯苓 当归各七分
  右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温服。冬月加黄芪六七分,春夏止服正药。食远服。

  葶苈木香散 【河间,下同】  治湿热内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濇,大便泻。此药下水湿肿胀,止泻利小便。
  葶苈子 茯苓 猪苓 白朮土炒,各二钱五分 木香 泽泻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桂二钱半 滑石三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

  白朮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敢多食,小便闭而不通。
  滑石 陈皮去白,各二钱 白朮 猪苓 泽泻 甘草 木通 赤苓各五分 官桂二分 木香 槟榔各三分
  右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二气散 治水气蛊胀,满闷。
  白丑 黑丑各二钱
  右为细末,外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拌匀做烧饼,临卧用茶清一盏下,降气为验。

  家传正气散 【《医鉴》,下同】  治心腹胀满,或出远方,不服水土。
  苍朮 陈皮 厚朴 藿香叶 半夏 乌药 枳壳 香附各一钱 大腹皮八分 甘草五分
  右銼,生姜枣子煎服。

  行湿补气养血汤 治气血虚弱,单鼓胀腹,浮肿。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朮补脾 白茯苓渗湿 当归养血 川芎行血 苏梗利气 白芍敛胀 陈皮泄满 厚朴宽胀 大腹皮宽膨 木通利水 莱菔子消食 木香运气 海金沙利水 甘草调诸药,扶胃气
  右銼散,姜枣煎服。

  消胀饮子 治蛊胀、单腹胀。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人参 白朮 半夏 陈皮 青皮 厚朴 紫苏叶 香附 砂仁 木香 槟榔 大腹皮 木通 莱菔子炒 甘草各等分
  右銼,生姜五片,枣一枚,煎服。

  金陵酒丸 治鼓肿。
  沉香 牙皂 槟榔各一两 木香二两五钱
  右为末,用金陵烧酒浸十次,晒干,京酒为丸,每服三钱,重者四钱,五更烧酒送下。水鼓水自小便而出,气鼓放屁。水鼓加苦葶苈五钱炒,酒送下,再服。

  调胃散 治腹胀。
  苍朮 白朮 茯苓 白芍药 桔梗 紫苏 槟榔 陈皮 甘草
  右为末,生姜枣汤调服。

  金蟾散 治气鼓如神。
  大虾蟆一个
  右,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满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煅,令透红,烟尽取出,候冷去泥研末为服,或酒或陈皮汤下,候撒屁多,乃见其效。

  牛皮丸 治腹中水向如雷,上攻即呕吐,胸膈胀满,或手足作痛。
  黑丑头末 木香 陈皮各九钱
  右为末,黄蜡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黄酒送下。

  苏沉破结汤 治腹胀满。
  紫苏 薄荷 枳实 麦冬 当归 川芎 大黄 木通 甘遂 白僵蚕 牙皂 生姜 细茶各一钱 白豆蔻 木香 沉香末各五分
  右作二服,水煎,五更早服,忌口。

  回生丹 治浮肿、腹胀。退肿。
  青皮麸炒 陈皮 三棱 莪朮 连翘用巴豆壳,两半,于砂锅同炒入 木香 商陆 甘遂炒 泽泻 木通 干漆炒烟尽 萝卜子炒,各三钱 胡椒炒,一钱 赤茯 桑皮炒 椒目炒,各五钱 黑牵牛一两,生
  右为末,酢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第一服用生葱二十四根,擂碎同温酒,五更下。第二服用陈皮桑白皮煎汤。第三服用射干汤下。切忌食盐。

  推车丸 治水肿、气肿、单腹胀。
  沉香 木香 巴豆半生半熟 胡椒各一钱,炒
  右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消上,用葱白捣烂,热酒下;消中,用陈皮汤下;消下,用牛膝汤下。去三五次,不补自止。后用十皮散。

  导水饼 治肿胀,不服药自去水。
  水银粉二钱 巴豆去油,四钱 生硫黄一钱
  右三味,研成饼令匀,先用新绵一块,铺脐上,次以饼当脐掩之,外用帛缚,如人行三五里,自然泻下恶水。待行三五次,除去药,以温白粥补之。

  消河饼 治水肿膨胀。
  大田螺四个 大蒜去皮,五个 车前子末,三钱
  右三件研成饼,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出。一二饼即愈。

  复元丹 【《三因方》】  治脾肾虚寒,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厚朴姜制 独活 白朮炒 橘红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五钱 肉豆蔻煨 槟榔各五钱
  右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不拘时。

  四苓散 治腹胀,小便不利。
  白朮 猪苓 茯苓各七钱半 泽泻一两一钱半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日三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一

肿胀门

    单方

  治水肿:葶苈三两为细末,防己末四两,绿头鸭切头沥血于臼中,令血尽,纳药末和鸭头更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空心白汤下十丸。此药利小便如神。【《本草》,下同】

  水肿:取白色商陆生根细切,杂生鲤鱼煮作羹服。

  水气蛊胀:白丑、黑丑头末各二钱,大麦面四两,和作烧饼,临卧茶清嚼下,降气为验。名曰二气散。

  水属肾,行肾之水,无如黑牵牛。取细末入于猪肾,慢火煨熟,温酒嚼下,则借肾入肾,两得其便,恶水既泄,不复泛溢矣。
  又方:(木郁)李仁一合为末,和面作烧饼与吃,大便通利,便瘥。

  水肿脚满气急:鲤鱼肉十两,葱白一握,麻子一升,取汁煮作羹,入盐豉姜椒调和,空心食之。
  又方:用鲤鱼一头,重一斤已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又方:大鲤鱼取肉,赤小豆二升,以水一斗同煮,取二升许,去滓分二服,当下利即瘥。

  黑豆治浮肿。黑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酒五升,更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再合服之。

  治水肿,下水气:赤小豆和桑白皮,或通草煮服之。
  又方:赤小豆五合,壶卢一头,生姜三钱,并碎,白色商陆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去三味,只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便止。

  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或取汁服。久病忌之。

  浮肿下水:取苦瓠瓜白瓤,捻如大豆粒,以绵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须择用细理洁净者,不尔有毒。

  十种水病,垂死:青头鸭一只,治如食法,和米并五味,煮令极熟,作粥,空腹食之。白鸭亦好。鸭头能利水而凉血故也。

  浮肿胀满:猪肝一具细切,以酢洗,蒜虀食之;又以熟水煮。单吃亦可。

  十种水病,不瘥垂死:猯肉半斤切,粳米三合,水三升,入葱椒姜豉作粥食之,又作羹臛食之,下水大效。

  头面手足虚肿,水气喘急:葶苈子隔纸炒为末,枣肉和丸小豆大,麻子煎汤下十丸,日三。

  水肿浮满:乌锡五两,皂荚一挺炙,酒二斗,煮六沸,频服,至小便出二三升即消。 【《千金翼》】

  水肿尿少:针砂酢煮炒干,猪苓、生地各三钱为末,葱涎研和,傅脐中,约一寸厚,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德生堂方】

  水气肿满:汞粉一钱,乌鸡子去黄,盛粉蒸饼包,蒸熟取出,苦葶苈一钱,同蒸饼杵丸菉豆大,每车前汤下三五丸,日三服,神效。【《元戎》】

  正水肿病大便利者:银朱半两,硫黄煅四两为末,面和丸梧子大,每饮下三十丸。 【《普济方》】

  通身水肿:姜石烧令赤,纳黑牛尿中,热服,日饮一升。 【《千金》】

  张三丰《仙传方》载伐木丸云:此方乃上清金蓬头祖师所传,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木来克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苍朮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炒赤色;皂矾一斤,酢拌晒干,入瓶火煅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任下,日二三服。时珍常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切中满腹胀,果有效验。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也。

  血证黄肿:绿矾四两,百草霜一升,炒面半斤为末,沙糖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九,食后姜汤下。
  又方:小麦淘净一斤,皂矾半斤,同炒黄为末,黑枣肉半斤,捣匀,米酢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八九十丸,一日三服。【《简便方》】

  脾病黄肿:青矾四两,煅赤,莲子当归四两,酒酻浸七日,焙百草霜三两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水下,一月后黄去立效。此方祖传七世。
  又方:绿矾四两,百草霜、五倍子各一两,木香二钱为末,酒煎飞面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丸。
  又方:平胃散、青矾二两为末,酢糊丸,米饮下;或加乌沉汤四两,酒糊丸亦可。 【《活法机要》】

  水肿:桑柴灰水淋取清汁,煮赤小豆作粥,常服,大下水胀。

  水肿喘急:桑皮四两,青粱米四合,同煮烂,取清饮。

  四肢肿满:白朮三两(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煎九分,温服,日三四服,不拘时候。【《本事方》】

  虚后水肿,因饮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食豆,水随小便下也。【《肘后方》】

  心腹胀满短气:用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木瓜生姜汤调服半钱。 【《千金方》】

  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用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 【《直指方》】

  酒肿虚肿:香附、蕲艾,米酢煮干,焙研为末,米酢糊丸,服。久之,败水从小便出,神效。【《经验方》】

  气虚浮肿:香附子一斤,童子小便浸三日,焙为末,糊丸,每米饮下四五十丸,日二。【丹溪】

  水肿尿濇: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各一锺,煎一锺,食前温服,以利小水,四五日愈。【《简便方》】

  水病洪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銼,水釜中以水淹过三寸,使气力都尽,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日渐增之,以小便利则愈。深师方每香薷一斤熬膏,加白朮末七两,和丸。【《胡洽方》】

  四肢肿满:白朮三两銼,大枣三枚,水煎服,日三四。

  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或銼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日二三。

  一切肿疾:红花熟捣取汁,服不过三服便瘥。 【《外台秘要》】

  风水身肿欲裂:鼠粘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 【《圣惠方》】

  水蛊腹大:恶实微炒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十丸。 【张文仲方】

  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灰、葶苈末等分,每服二钱,水下,日二服。 【《千金方》】

  通身水肿:鹿葱根叶晒干为末,每服二钱,入席下尘半钱,食前米饮下。
  又方:葶苈二升,春酒五升,渍一夜,稍服一合,小便当利。
  又方: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当瘥。

  腹胀积聚:葶苈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 【《千金方》】

  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銼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以六月中旬雷鸣时采者有效。【《易简方》】

  大腹水肿: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后方》】

  浑身水肿,坐卧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当微吐利愈。 【《梅师方》】

  通身浮肿:杜蒺藜煎汤,日日洗之。 【《圣惠方》】

  水气肿满:用白商陆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盏,以水三升,煮一升,更以粳米一大盏,同煮成粥,每日空心服之,取微利,不得杂食。
  又方:用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与服,当利下水取效。

  白商陆一斤,羊肉六两,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葱豉作臛食之。

  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瞤及小不仁为效。 【《肘后方》】

  水肿喘急,小便濇及水蛊:大戟炒二两,干姜焙半两为散,每服二钱,姜汤下,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水病肿满,不问年月浅深: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利下水二三升,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

  水气肿满: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
  又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

  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浮肿:用枣一斗,入锅内,以水浸过,用大戟根苗盖之,瓦盆合定,煮熟取枣,无时食之,枣尽决愈。
  又方:名大戟散,用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末在内,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左则塌左,右则塌右。【《活法机要》】

  水气蛊病:鲜泽漆晒干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下,日二服。觉腹中暖小便利为度。【《乾坤秘韫》】

  水肿腹满:甘遂炒二钱二分,黑牵牛一两半为末,水煎,时时呷之。 【《普济方》】

  膜外水气:甘遂末、大麦面各半两,水和作饼,烧熟食之取利。 【《圣济总录》】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獖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自一服至四五服,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御药院方,下同】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煅熟,温酒嚼下,当利黄水为验。

  正水胀急,大小不利,欲死: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坯子十文研匀,每以一钱白面四两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后,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钱煎服。【《普济方》】

  水蛊喘胀: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研,每服一字半,水半盏煎至五沸服,不过十服。【《圣济总录》】

  阳水肿胀:续随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水丸菉豆大,每白汤下五十丸,以去陈莝。【《摘元方》】

  水气胀满:蓖麻子仁研水,得三合,清旦一顿服尽,日中当下青黄水也。或云壮人只可服五粒。【《外台秘要》】

  大人小儿男女,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盖中焦下焦气不升降,为寒痞隔,故中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则小便自通,喘满自愈。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附子虽三五十枚亦无害。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集验方》,下同】

  脾虚湿肿: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萝卜汤下。

  阴水肿满:乌头一升,桑白皮五升,水五升,煮一升,去滓,铜器盛之,重汤煎至可丸,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取小便利为佳。忌油腻酒面鱼肉。
  又方:大附子童便浸三日夜,逐日换尿,以布擦去皮,捣如泥,酒糊和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气饮送下。【《普济方》】

  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用鬼扇根捣汁,服一杯,水即下。 【《肘后方》】

  水蛊胀满:芫花、枳壳等分,以酢煮芫花至烂,乃下枳壳煮烂,捣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普济方》】

  水肿腹大喘急:马兜铃煎汤,日服之。 【《千金方》】

  水气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末,以乌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空心分二服,水从小便中出。【《圣惠方》】

  水肿:黄环根晒干,每服五钱,水煎服,小便利为效。 【《事亲》】

  遍身黄肿:掘新鲜百部根洗捣,罨脐上,以糯米饭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软,盖在药上,以帛包住。待一二日后,口内作酒气,则水从小便中出,脐自消也。【《经验方》】

  水蛊腹大有声,而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二钱。 【《圣惠方》】

  水气鼓胀,大小便濇:羊桃根、桑白皮、木通、大戟炒各半斤銼,水一斗,煮五升,熬如稀钖,每空心茶服一匙,二便利,食粥补之。【《圣惠方》】

  水湿肿胀:白朮、泽泻各一两,为末或为丸,每服三钱,茯苓汤下。 【《保命集》】

  诸积蛊胀,食积气积血积之类:石菖蒲八两銼,螌蝥四两去翅足,同炒黄,去螌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螌蝥末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白汤下。治肿胀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钱。【《奇效方》】

  治肿胀:用蚕茧草半斤,同冬瓜皮半斤、紫苏根叶半斤、生姜皮三两,煎汤熏洗,暖卧取汗。洗三次,小便清长,自然胀退。

  通身水肿:以黍茎扫帚煮汤浴之。

  水肿喘急:用(木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不瘥再合。

  新久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入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三服,水从小便中出。

  水病肿满喘急,大小便濇:大豆黄卷酢炒,大黄炒等分为细末,葱橘皮汤服二钱,平明以利为度。【《圣济总录》】

  水气肿胀:用小赤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并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也。
  又方: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温渍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杂食,亦愈。

  水肿:以东行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以代饭,良。

  十种水气:用菉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菉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菉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无不效者。【《集验方》】

  治水肿利小便:桃皮煎汁,同秫米酿酒饮。

  身面浮肿,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消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圣惠方》】

  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者传此,用之有效。【《稗史》】

  遍身浮肿:萝卜、浮麦等分,浸汤饮之。

  气胀气蛊:莱服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如神。【《集验方》】

  水蛊洪肿: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饮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饮水。

  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

  中满鼓胀:用三五年陈壶卢瓠瓢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于炭火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将瓢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酒下神效。【《选奇方》】

  水病危急: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无比。 【《兵部手集》】

  水蛊腹胀:老丝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黄去豆,以瓜同陈仓米再炒熟,去瓜研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盖米收胃气,巴豆逐水,丝瓜象人脉络,借其气以引之也。【《钩元方》】

  水气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 【《圣济总录》,下同】

  水肿尿短:桃皮三升去内外皮,秫米一斗,女曲一升,以水二斗,煮桃皮取汁一斗,以一半渍曲,一半渍秫饭,如常酿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是病去。忌生冷一切毒物。

  手足心肿,乃风也:椒盐末等分,酢和敷之良。 【《肘后方》】

  水气肿满:椒目炒捣如膏,每酒服方寸匕。 【《千金方》】

  身面浮肿: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豆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一用,瘥乃止。【《食疗》】

  十种蛊气:苦丁香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下,甚效。

  水肿:葡萄嫩心叶十四个,蝼蛄七个,去头尾,同研,露七日,曝干为末,每服半钱,淡酒调下,暑月尤佳。【《保命集》】

  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 【《证治要诀》】

  水肿自足起:削楠木、桐木煮汁渍足,并饮少许,日日为之。 【《肘后方》,下同】

  水气浮肿:苏合香、白粉、水银等分捣匀,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水下,当下水出。

  手足浮肿:桐叶煮汁渍之,并饮少许,或加小豆尤妙。 【《圣惠方》】

  肿从脚起:削桐木煮汁渍之,并饮少许。 【《肘后方》】

  肿满入腹胀急:皂荚去皮子炙黄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

  食气黄肿,气喘胸满: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酢涂炙焦为末一钱,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酢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为度。【《经验方》】

  胸腹胀满,欲令瘦者:猪牙皂角相续量长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捣筛蜜丸梧子大,服时先吃羊肉两脔汁三两口,后以肉汁吞药十丸,以快利为度,觉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止药。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诸油腻。【《海上方》】

  身面卒肿洪满:用皂荚去皮炙黄銼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 【《肘后方》】

  通身水肿:榉树皮煮汁日饮。 【《圣惠方》】

  身体暴肿:榆皮捣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利良。 【《备急方》】

  大腹水病:采柯树皮煮汁,去滓煎令可丸如梧子大,平旦空心饮下三丸,须臾又一丸,气水并从小便出也。

  水气虚肿,小便濇:乌桕皮、槟榔、木通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圣惠方》】

  气肿湿肿: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方】

  食果腹胀,不拘老小:用桂末饭和丸菉豆大,吞五六丸,白汤下,未消再服。 【《经验方》】

  虚肥面肿,积年气上如水病,但脚不肿:用谷楮叶八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常食勿绝。

  男妇肿疾,不拘久近,暴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内,腹中如鸣短气:楮皮枝叶一大束,切,煮汁酿酒,不断饮之,不过三四日即退。可常服。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胀满:楮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朮四两,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二服之。【《集验方》】

  老幼腹胀,血气凝滞,用此宽肠顺气,名四炒丸。商州枳壳厚而绿背者去穰四两,分作四分,一两用苍朮一两同炒,一两用萝卜子一两同炒,一两用干漆一两同炒,一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四味,只取枳壳为末,以四味煎汁,煮面糊和丸梧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五十丸。【《简易方》】

  热水肿疾: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 【丹溪】

  身肿攻心:用生猪肉以浆水洗压干,切脍蒜啖之,一日二次,下气去风,乃外国方也。【张文仲方】

  水肿尿濇: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日饮取效。 【《普济方》】

  水肿胀满小便濇者:用水牛蹄一具,去毛切煮汁作羹,食之;或以水牛尾条切作腊食,或煮食亦佳。【《心镜》】

  心腹胀满:野鸡一只,不拘雌雄,茴香炒、马芹子炒、川椒炒、陈皮、生姜等分,用酢渍一夜,蒸饼和雉鸡作馅料,外以面皮包作馄饨,煮熟食。仍早服嘉禾散,辰服此,午服导气枳壳丸。【《集验方》】

  久患气胀,乌牛尿一升,空心温服,气散止。 【《广济方》】

  水肿溲濇:黄牛屎一升,绞汁饮。溲利瘥,勿食盐。 【《梅师方》】

  水气肿满:人尿煎令可丸,每服一小豆大,日三服。 【《千金方》】

  肿胀忌盐,只以秋石拌饮食,待肿胀消,以盐入罐煅过,少少用之。 【《摘元方》】

  积聚胀满:白马屎同蒜捣膏,敷患处,效。 【《活人心统》】

  水肿胀满:鸡矢炒研,沸汤淋汁,调木香、槟榔末二钱。 【《正传》】
  又方:用鸡屎、川芎藭等分为末,酒糊丸服。

  一切肚腹四肢肿胀,不拘鼓胀、气胀、湿胀、水胀等,峨嵋僧用此治人得效。其人牵牛来谢,故名牵牛酒。用干鸡屎一升炒黄,以酒醅三碗,煮一碗,滤汁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利下,即自脚下皮皱消也。未尽,隔日再作。仍以田蠃二枚,滚酒沧,食后,用白粥调理。【《经验方》】

  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 【《心镜方》】

  水肿:大鲤鱼一头,酢三升,煮干食,一日一作。 【范汪方】
  又方:大鲤鱼一尾,赤小豆一升,水二斗,煮食饮汁,顿服尽,当下利尽即瘥。 【《外台》方】

  水肿胀满:赤尾鲤鱼一斤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末入腹内,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煨熟,取出去纸泥,粥送食头者上消,食身尾者下消,一日用尽,屡试经验。【《医方摘要》】

  卒病水肿: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鱼食豆饮汁,一日一作,不过三次,小便利愈。【《肘后方》】

  肾脏气发,攻心面黑欲死,及诸气奔豚喘急:铅二两,石亭油脂二两,木香一两,麝香一钱,先化铅炒干,入亭脂急炒,焰起,以酢喷之,倾入地坑内,覆住待冷,取冷粟饭丸芡子大,每用二丸,热酒化服,取汗或下,或通气即愈。如大便不通,再用一丸,入元明粉五分服。【《圣济总录》】

    针灸

  《灵枢经》曰:肤胀,先取胀之血络。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审守其输,调其虚实。
  胃病者腹(月真)胀,取之三里。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贲向,腹胀,胃中寒则胀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病腹胀,善噫,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泻,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虚则鼓胀,取之所别。
  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泻然筋血者。
  邪在肾,则病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
  胀取三阳。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取委阳。
  振寒洒洒,鼓颔不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
  阳明之厥,腹满不得卧。太阴之厥,腹满(月真)胀。少阴之厥,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甲乙经》曰:身肿,关门主之。
  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
  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
  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
  风水面胕肿,冲阳主之。
  水肿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
  面胕肿,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
  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
  寒气腹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
  腹满向向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
  腹胀善满积气,关门主之。
  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腹中有大热不安,腹有大气如相挟,暴腹胀满,癃淫泺,气冲主之。
  腹满痛不得息,正卧屈一膝,伸一股,气冲针入三寸,气至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胀满,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腹满不嗜食,冲阳主之。
  寒腹满胀,厉兑主之。
  男子如蛊,女子如阻,寒热少腹偏肿,阴谷主之。
  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月真)风厥,胸胁搘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吐,时泄注,三焦俞主之。
  腹满胪胀,大便泄,意舍主之。
  胪胀水肿,饮食不下,多寒,胃仓主之。
  腹满不能食,刺脊中。
  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月真)满胀,心腹胸胁搘满,脉虚则生百病,上脘主之。
  腹胀不通,胃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
  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
  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锺主之。
  《中藏经》曰:外腰水肿,先从腰肿起,针肝募、水分。
  内中水肿,面痿黄,针胃脘、通谷、气海、水分。
  胞中水肿,根在心,水赤,针心俞、巨阙、气海。
  腹中水肿从脾起,水黄,针脾俞、胃脘、水分。
  肺喘水肿从胸起,水白,针肺俞、肝募。
  足心水肿从足起,针白环俞、水分、膻中。
  四肢水肿,遍身浮,针胆募。
  两胁水肿,四肢枯瘦,从胁肿起,针章门、期门。
  小肠水肿,从脐肿起,针气海。
  《千金方》曰:头面肿,公孙主之。
  水肿,人中满,水沟主之。
  水肿胪胀,食饮不下,恶寒,胃仓主之。
  身瞤,石水,身肿,章门主之。
  身肿皮痛,不可近衣,屋翳主之。
  面腹肿,中府、间使、合谷主之。
  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气满,阴交、石门主之。
  小腹满,石水,关元主之。
  大腹石水,四满、然谷主之。
  身肿身重,关门主之。
  面浮肿,天枢、丰隆、厉兑、陷谷、冲阳主之。
  四肢肿,身重,丰隆主之。
  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天府主之。
  大气石水,气街主之。
  面目痈肿,陷谷、列缺主之。
  汗出四肢肿,列缺主之。
  腋下肿,胸中满,临泣主之。
  大腹肿胀,脐腹悒悒,大敦主之。
  乳肿,缺盆肿,天牖主之。
  腰尻肿,腨跟肿,昆仑主之。
  腋下肿,寒热胫肿,丘墟、阳蹺主之。
  腹肿,曲泉主之。
  风逆四肢肿,复溜、丰隆主之。
  头面气胕肿,完骨、巨髎主之。
  头面肿,阳陵泉主之。
  凡头面痈肿,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
  《保命集》曰:青水,灸肝井,弦脉;赤水,灸心荣,洪脉;黄水,灸脾俞,缓脉;白水,灸肺经,濇脉;黑水,灸肾合,沉脉。
  《东垣十书》曰:腹胀脐突,缺盆中满,腰尻肿,取大敦、天牖、昆仑。
  水气皮痛,不可近,小腹敦敦然,小便黄,身瞤,灸章门、屋翳,刺阴交、章门。
  《秘要》云:鼓胀之状,腹身皆大,于脐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于中脘、通关三寸。
  肤胀之状,空而不坚,腹身尽肿,按之陷而不起,取太白、公孙、复溜、绝骨、三里、分水。
  腹胀,取分水二寸半,及气海、三里、三阴交、人中。
  腹胀并两足有水,刺内庭五分泻之,灸临泣三分泻之。用香油抹穴,可出一身之水。
  腹暴胀,按之不下,取中脘、气海、三里。
  单蛊胀气喘,取商曲,在水分旁各一寸半,针入二寸半,灸五十壮;或于水分、三里、行间、内庭、右关[右关:据《甲乙》卷三,本穴当为「石关」。]、气海各灸二七壮。
  筒针取水,先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引针而纳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筒针,针中有空窍如筒也。
  浮肿,于水分、中脘各灸之,于内庭、行间、临泣,各泻立安。
  《玉机微义》曰:缪刺谓不分其隧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热穴论无刺水分穴。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水气盛实者,今人往往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宜缪刺之理也。
  《景岳全书》云:脾俞,治胀,随年壮灸之。
  肝俞,治胀,灸百壮。
  三焦俞,治心腹胀满,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羸瘦少气。
  水分,治腹胀,远脐结痛,不能食。若是水病,尤宜灸之。
  神阙,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水之声,极效。
  石门,主水肿,水行皮中,小便黄。
  足三里,主水肿,腹胀。
  水沟,主一切水肿。
  按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则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人多为人针水分,误人多矣。若其他穴,或有因针得瘥者,特幸焉耳。大抵水肿禁针,不可为法。

    导引

  《保生秘要》云:有大病之后,脾土过虚,伤于汤水,不能运化,滞成水胀;或忧郁过度,怒气不伸,邪气溢注,月累积毒,致成膨胀;或饮食失节,中气不足,清气下浸,浊气上填,湿热相攻,遂成气胀;或劳力过伤,精亏气竭,水火失度,血不顺行而为血胀。宜导引。坐定,擦手足心极热,用大指节仍擦摩迎香二穴,以畅肺气。静定闭息,存神半晌,次搓手心摩运脐轮,按四时吐故纳新,从悬雍窍转下至丹田,闭气一回,撮谷道,紧尾闾,提升泥丸,下绛宫,复气海,周天一度。如此七七,身心放下,半香许。如久病难坐,用得力人扶背,慎勿早睡,恐气脉凝滞,神魂参错,效难应期。手足可令人擦摩。患轻者一七能取大效,重则二七、三七、五七,膨尽消。屡屡取验,妙入神也。
  运功: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气胀,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也。
  或病酒过用汤水而成,宜通。其二次摩脐轮、肾腧二穴,吹嘘其气,或开腠理,以泄微汗,水胀自消。
  血胀,加运血海,效。
  水胀,推下大肠九曲而泻之,两眼看脐,念如气胀,推散四肢去,呵而至脐。

    医案
  《养疴漫笔》曰:象山县有村民患水肿者,以为鬼祸,讯之卜者,卜者授之方,用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覆脐上,水从便出,数日遂愈。

  《儒门事亲》曰:南乡张子明之母极肥,偶得水肿,四肢不举,戴人令上涌汗而下泄之,去水三四(豆斗)。初下药时,以草贮布囊,高支两足而卧。其药之行自腰以上水觉下行,自足以上水觉上行,水行之状,如蛇走隧,如线牵,四肢森然凉寒,会于脐下而出。不旬日间,病大减。余邪未尽,戴人更欲用药,竟不能从其言。

  戴人见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肾为水之主,其肿至于目下故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与水俱行,故病如是,不禁房则死。

  李七老病涌水证,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起,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能睡卧。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以益肾散复下之,以分阴阳利水道之剂复下之,水尽皆瘥。

  霍秀才之子十二岁,睾丸一旁肿如槌,戴人见之曰:此因惊恐得之。惊之为病,上行则为呕血,下则伤肾而为水肿。以琥珀通经散,一泻而消散。

  张小一初病疥,爬搔而成肿,喘不能食,戴人断为风水。水得风而暴肿,故遍身皆肿。先令浴之,乘腠理开发,就燠室中用酸苦之剂,加全蝎一枚吐之。节次用药末至三钱许,出痰约数升,汗随涌出,肿去八九分。隔一日,临卧,向一更来,又下神佑丸七十余粒,三次咽之,至夜半,夕动一行;又续下水,煮桃红丸六十丸,以麝香汤下,又利三四行。后二三日,再以舟车丸、通经散及白朮散以调之,愈。

  曹典吏妻,产后忧恚抱气,浑身肿,绕阴器皆肿,大小便如常,其脉浮而大,此风水肿也。先以虀水撩其痰,以火助之发汗;次以舟车丸、浚川散泻数行。后四五日,方用苦剂涌讫,用舟车丸、通经散过十余行。又六日,舟车、浚川复下之。末后用水煮桃红丸四十余丸,不一月如故。前后涌者二,泻凡四,通约百余行。当时议者以为倒布袋法耳,病再来,则必死。世俗只见尘中货药者,用银粉、巴豆塌肿者,暂去复来,必死,以为惊俗。岂知此法乃《内经》治郁之元法,盖此药皆小毒之药,岂有反害者哉?但愈后忌慎房室等事。况风水不同,以水无复来之理。

  蹙踘张承应年几五十,腹如孕妇,面黄食减,欲作水气。或令服黄芪建中汤及温补之剂,小溲涸闭,从戴人疗焉。戴人曰:建中汤攻表之药也。古方用之攻里,已误也;今更以此取积,两重误也。先以涌剂吐之,置火于其旁大汗之,次与猪肾散四钱,以舟车丸引之。下六缶,殊不困。续下两次,约三十余行,腹平软,健啖如昔。常仲明曰:向闻人言泻五六缶,人岂能任?及闻张承应,渠云:诚然。乃知养生与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

  肃令腹满,面足皆肿,痰黄而喘急,食减,三年之间,医者皆尽而不验。戴人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三五升;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青黄涎沫缶平;更以桂苓白朮散、五苓散调之,半月复旧矣。

  《卫生宝鉴》曰:范郎中夫人,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呕,暮不能食,两胁刺痛,脉弦而细。《针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乱于胸中,是以大悗。《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返作,病之逆从也。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月真)胀尤甚。又云:脏寒生满病。大抵阳主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次以木香顺气散而愈。

  《医学正传》曰:余族兄素能饮酒,年五十,得肿胀病,通身水肿,腹胀尤甚,小便濇而不利,大便滑泄。召余治,余曰:若戒酒色盐酱,此病可保无危,不然去生渐远。兄曰:自今日戒起。余以丹溪之法而以参、朮为君,加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药十贴,而小水长大,便实,肿退而安。又半月,有二从弟平日乃同饮酒者,曰:天民弟素不饮酒,山中之鹿耳。我与兄水中之鱼也,鹿可无水,鱼亦可无水乎?三人遂痛饮沉醉而止。次日病作,甚于前,复来求治。余曰:不可为矣!一月而逝。

  《薛己医案》曰:大尹刘天锡内有湿热,大便滑利,小便濇滞,服淡渗之剂,愈加滴沥,小腹腿膝皆肿,两眼胀痛。此肾虚,热在下焦。淡渗导损阳气,阴无以化,遂用地黄滋肾二丸,小便如故;更以补中益气加麦门冬、五味子,兼服而愈。

  州守王用之先因肚腹膨胀,饮食少思,服二陈、枳实之类,小便不利,大便不实,咳痰腹胀。用淡渗破气之剂,手足俱冷。此足三阴虚寒之证也。用金匮肾气丸,不月而康。

  州同刘禹功素不慎起居七情,以致饮食不甘,胸膈不利,用消导顺气,肚腹痞闷,吐痰气逆,用化痰降火;食少泄泻,小腹作胀,用分利降火;小便濇滞,气喘痰涌,服清气化痰丸。小便愈滞,大便愈泻,肚腹胀大,肚脐突出,不能寝卧,六脉微细,左寸虚甚,右寸短促,此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之危候也。先用金匮加减肾气丸料,内桂附各一钱五分,二剂,下瘀秽甚多;又以补中益气,送二神丸二剂,诸证悉退五六;又用前药数剂,并附子之类,贴腰脐及涌泉穴,脉渐复而安。后因怒复闷,惑于人言,服沉香化气丸,大便下血诸证悉至。余曰:此阴络伤也。辞不治,果殁。

  一富商饮食起居失宜,大便干结,常服润肠等丸,后胸膈不利,饮食不甘,口干体倦,发热吐痰。服二陈、黄连之类,前证益甚,小便滴沥,大便泄泻,腹胀少食;服五苓瞿麦之类,小便不通,体肿喘嗽;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儒者失于调养,饮食难化,胸膈不利。或用行气消导药,咳嗽喘促;服行气化痰药,肚腹渐胀;服行气分利药,睡卧不能,两足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脉浮大,按之微细,两寸皆短。此脾肾亏损,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夕用金匮肾气汤加补骨脂、肉果各数剂,诸证渐愈;再佐以八味丸,两月乃能步履;却服补中、八味,半载而康。

  一男子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药,胸满腹膨,痰涎愈甚;服导痰理脾之剂,肚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睡卧不得;服破血消导之剂,两足皆肿,脉浮大,不及于寸口。朝用金匮加减肾气丸,夕用补中益气汤,煎送前丸,月余诸证渐退,饮食渐进;再用八味丸、补中汤,月余自能转侧,又两月而能步履;却服十全大补汤、还少丹,又半载而康。后稍失调理,其腹仍胀,服前药即愈。

  一男子患前证,余为壮火补土,渐愈。彼欲速效,服攻积之剂,下血甚多。余诊之曰:此阴络伤,故血内溢,非所宜也。后果殁。

  大方妻赵氏忽撄痰热,治者多以寒凉,偶得小愈。三四年余,屡进屡退,于是元气消烁。庚子夏,遍身浮肿,手足麻冷,日夜咳嗽,烦躁引饮,小水不利,大肉尽去,势将危殆。余诊之,脉洪大而无伦,按之如无,此虚热无火,法当益火之源,以生脾土。与金匮肾气丸料服之,顿觉小水溃决如泉,俾日脤前丸,及大补之药二十余剂而愈。三四年间,平康无恙。甲辰仲春,悲哀动中,前证复作,体如焚燎,口肉尽腐,胸腹肿满,食不下咽者四日,束手待毙。复投以八味丸二服,神思清爽;服金匮肾气丸料,加参、耆、归、朮,未竟夕而胸次渐舒,陡然思食,不三日而病去五六矣。嗣后日用前二丸间服,逾月而起。至秋初复患痢,又服金匮肾气丸料加参、耆、归、朮、黄连、吴萸、木香,痢遂止,但觉后重。又用补中益气加木香、黄连、吴萸、五味,数剂而全愈。

  《医宗必读》曰:太学何宗鲁夏月好饮水。一日,大宗师发放,自早起候至未申,为炎威所逼,饮水计十余碗,归寓便胀闷不能食。越旬日腹如抱瓮,气高而喘,求治于余。余曰:皮薄而光,水停不化也。且六脉坚实,其病暴成,法当利之。遂以舟车丸每服三钱,香薷汤送,再剂而二便涌决如泉;复进一钱五分,腹减如故;用六君子十贴即愈。

  徽州方太和,大怒之后,复大醉,至明日目下如卧蚕,居七日而肢体皆肿,不能转侧,二便不通,烦闷欲绝。余诊之,脉沉且坚,当逐其水,用疏凿饮子一服而二便快,再服而四肢宽;更以五皮饮服三日,随愈。

  武林文学钱赏之酒色无度,秋初腹胀,冬杪遍体肿,脐急突,背平,在法不治。迎余治之,举家叩首,求救哀迫。余曰:我非有起死金丹,但当尽心力而图之耳。即用金匮肾气丸料,大剂煎服,兼进理中汤,服五日无效。余欲辞归矣,其家曰:自知必死,但活一日,则求一日之药,即使不起,安敢归咎乎?勉用人参一两,生附子三钱,牛膝、茯苓各五钱,三日之间,小便解下,约有四十余碗,腹有绉纹,举家拜曰:皆再造之恩也!约服人参四斤,附子一斤,姜、桂各一斤余,半载而瘥。

  都宪李来吴积劳多郁,肢体胀满,以自知医,辄用胃苓汤加枳壳。三月以来,转加痞闷。余诊其脉沉濇而软,视其色黄白而枯,此虚证也,宜大温大补。始犹不信,争之甚力,仅用参二钱,稍觉宽舒。欲加桂附,执不肯从。余曰:证坐虚寒,喜行攻伐,己见既坚,良言不纳,虽有扁仓,岂能救耶?越两月果殁。

  锦衣太傅徐淡宁禀畀素壮,病余肥甘过度,腹胀气粗。余诊之,脉盛而滑,按之不甚虚,宜以利气之剂,少佐参朮。惑于多岐之说,旦暮更医。余复诊曰:即畏参不用,攻击之剂决不可投也。后与他医商之,仍用理脾疏气之剂而安。

  光禄卿吴伯玉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大便不通,饮食不进。医者用理气利水之剂,二十日不效。余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余曰:此大肠痈也,脉数为脓已成。用黄芪、皂刺、白芷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未申痛甚,至夜半而脓血大下,昏运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与十全大补,一月而愈。

  《寓意草》曰:郭台尹年来似有劳怯意,胸腹不舒,治之罔效,茫不识病之所存也。闻仆治病,先议后药,姑请诊焉。见其精神言动,俱如平人,但面色痿黄,有蟹爪纹路,而得五虚脉应之。因窃疑而诘之曰:足下多怒乎?善忘乎?口燥乎?便秘乎?胸紧乎,胁胀乎?腹疼乎?渠曰:种种皆然,此何病也?曰:外证尚未显然,内形已具,将来血蛊之候也。曰:何以知之?曰:合色与脉而知之也。夫血之充周于身也,荣华先见于面。今色黯不华,既无旧恙,又非新疴,其所以憔悴不荣者,何在?且壮盛之年而脉见细损,宜一损皮毛,二损肌肉,三损筋骨,不起于床矣,乃皮毛肌肉步履如故,其所以微弱不健者,又何居?是敢直断为血蛊。腹虽未大而腹大之情状已着,如瓜瓠然,其日趋于长也易易耳。明哲可不见机于早耶?曰:血蛊乃妇人之病,男子亦有之乎?曰:男子病此者甚多,而东方沿海一带,比他处更多。医不识所由来,漫用治气治水之法尝试,夭枉不可胜计,总缘不究病情耳。所以然者,以东海擅鱼盐之饶,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使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积渐而化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始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女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矣。但孕系于胞中,如熟果自落;蛊蟠于腹内,如附赘难疗,又不可同语也。究而论之,岂但东方之水土致然,凡五方之因膏粱厚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除痈疽消渴等证,不尝见外,至胀满一证,人人无不有之。但微则旋胀旋消,甚则胀久不消而成蛊耳。倘能见微知着,宁至相寻于覆辙耶?要知人之有身,执中央以运四旁者也。今中央反竭四旁以奉其身,尚有精华发见于色脉间乎?此所以脉细皮寒,少食多汗,尫羸之状,不一而足也。余言当不谬,请自揆之!月余病成,竟不能用,半载而逝。

  何茂倩令爱病单腹胀,乃脾虚将绝之候也。盖从来肿病,遍身头面俱肿尚易治。若只单单腹肿,则为难治。此其间有所以然之故,不可不辨也。盖传世诸方,皆是悍毒攻劫之法,伤耗元气,亏损脾胃,可一不可再之药,纵取效于一时,倘至复肿,则更无法可疗,此其一也。且遍身俱肿者,五脏六腑各有见证,故泻肝、泻肺、泻膀胱、泻大小肠之药,间有取效之时。而单单腹肿,则中州之地久窒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气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尚敢漫用乎?此又其一也。且肿病之可泻者,但可施之西北壮盛及田野农夫之流,岂膏粱老少之所能受?设谓肿病为大满大实,必从乎泻,则病后肿与产后肿,将亦泻之耶?此又其一也。且古方原载肿病五不治,唇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出伤脾,背平伤肺,足底平满伤肾,此五者不可治矣。是其立方之意,皆非为不可治之证而设,后人不察,概从攻泻者何耶?惟理脾一法,虽五脏见不治之证,而能治者尚多,此又其一也。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劫除百病,后人有谓子和之书非子和之笔,乃麻征君文之者,诚为知言。如常仲明云:世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者,此则过信刘张之学而不顾元气之羸劣耳。所以凡用劫夺之药者,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后再攻之如铁石矣。不知者见之,方谓何物邪气,若此之盛?自明者观之,不过为猛药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气,转与此身为难者,实有如驱良民为寇之比,所谓赤子盗兵弄于潢池,亶其然哉!明乎此则有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有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法俱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无余蕴矣。

  圣符病单腹胀,腹大如箕,紧硬如石,胃中时生酸水,吞吐皆然,经年罔效,盖由医辈用孟浪成法,不察病之所起,与病成而变之理增其势耳。昨见云间老医,煎方庞杂,全无取义,惟肾气丸一方,犹是前人已试之法。但此病用之,譬适燕而南其指也。夫肾气丸为肿胀之圣药者,以能收摄肾气,使水不泛溢耳。今小水一昼夜六七行,沟渠顺导,水无泛滥之虞也。且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耳,今酸味皆从火化,尚可更益其火乎?又有指腹胀为食积,用《局方》峻攻,尤属可骇,仆不得不疏明其旨。夫圣符之疾,起于脾气不宣,郁而成火。使当时用火郁发之之法,升阳散火,病已豁然解矣。惟其愈郁愈湮,渐至胀满,则身中之气一如天地不交而成否塞,病成而变矣。证似无火,全以火为之根,不究其根,但治其胀,如槟榔、厚朴、莱菔子之类,皆能耗气助火,于是病转入胃,日渐一日,煎熬津液,变成酸汁,胃口有如酢瓮,胃中之热有如曲糵,俟谷饮一入,顷刻酿成酢味矣。有时新谷方咽,旧谷即为迸出,若互换者,缘新谷芳甘未变,胃爱而受之,其酸腐之余,自不能留也。夫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今暗从火化,津液升腾屑越,已非细故。况土曰稼穑,作甘者也;木曰曲直,作酸者也。甘反作酸,木来侮土,至春月木旺时,必为难治。及今可治,又治其胀不治其酸,曾不思酸水入腹,胀必愈增,不塞源而遏流,其势何有极耶?试言其概。治火无过虚补实泻两法。内郁虽宜从补,然甘温除热泻火之法,施于作酸日,其酸转增,用必无功,故驱其酸而返其甘,惟有用刚药一法。刚药者气味俱雄之药,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者也,参伍以协其平,但可用刚中之柔,不可用柔中之刚。如六味丸加桂附,柔中之刚也。于六味作酸药中,入二味止酸药,当乎不当乎?刚中之柔,如连理汤丸是也。刚非过刚,更有柔以济其刚,可收去酸之绩矣。酸去而后治胀,破竹之势已成,迎刃可解,锢疾顿蠲,脾君复辟,保合太和,长有天命矣。孰谓用药者,后先铢两,间可无审乎?

  《景岳全书》曰:肿胀之治,凡脾肾虚证,如前论所列,薛氏肾气汤者诚然矣。然用之之法,犹当因此廓充,不宜执也。向余尝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伤寒,为医误治,危在呼吸。乃以大剂参、附、熟地之类,幸得挽回。愈后喜饮,未及两月,忽病足股尽肿,胀及于腹,按之如鼓,坚而且硬。因其前次之病,中气本伤,近日之病,又因酒湿,度非加减肾气汤不可,遂连进数服,虽无所碍,然终不见效。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计其前后病因,本属脾肾大虚,而今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补力,亦与实漏 者何异?元气不能复,病必不能退,遂悉去利水等药,而专用参附理阴煎,仍加白朮大剂与之,三剂而足胫渐消,二十余剂而腹胀尽退。人皆曰:此证本无生理,以此之胀而以此之治,何其见之神也!自后凡治全虚者,悉用此法,无一不效。可见妙法之中,更有妙焉,顾在用者之何如耳。

  一姻家子年力正壮,素日饮酒亦多,失饥伤饱,一日偶因饭后,胁肋大痛,自服行气化滞等药,复用吐法尽出饮食,吐后逆气上升,胁痛虽止而上壅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余用行滞破气等药,呕痛渐止,而左乳胸肋之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脐腹隔闭,不能下达,每于戌亥子丑之时,则胀不可当。因其呕吐既止,已可用下,凡大黄、芒硝、棱、莪、巴豆等药,及萝卜子、(石卜)硝、大蒜、橘叶捣罨等法,无所不尽,毫不能效,而愈攻愈胀。因疑为脾气受伤,用补尤觉不便。汤水不入口者,凡二十余日。无计可施,窘剧待毙,只得用手揉按其处。彼云肋下一点,按着则痛连胸腹。及细为揣摸,则正在章门穴也。章门为脾之募,为脏之会,且乳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乃胃气所出之道路,而气实通于章门。余因悟其日轻夜重,本非有形之积,而按此连彼,则病在气分无疑也。但用汤药以治气病,本非不善,然经火则气散而力有不及矣。乃制神香散,使日服三四次;兼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不三日胀果渐平,食乃渐进,始得保全。此其证治俱奇,诚所难测。本年春间一邻人陡病痛胀隔食,全与此同,群医极尽攻击,竟以致毙,是真不得其法耳。故录此以为后人之式。

  孙一奎曰:余在吴下时,有吴生讳震者,博雅士也。一日偶谈及鼓胀,乃诘余曰:鼓有虫否乎?余卒不敢应,俯思久之,对曰:或有之。《本事方》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只腹胀而四肢不肿者为蛊。注曰:蛊即鼓胀也。由是参之,古人曾以蛊鼓同名矣。且蛊以三虫为首,岂无旨哉!愚谓鼓胀即今云气虚中满是也。以其外坚中空,有似于鼓,故以名之。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既久,理或有之。吴生曰:子诚敏也!余堂嫂病鼓三载,腹大如箕,时或胀痛,四肢瘦削,三吴名剂,历尝不瘳。吴俗,死者多用火葬,烧至腹忽向声如炮,人皆骇然,乃见虫从腹中爆出,高二三丈许,烧所之天为昏,俄而坠地,细视之皆蛔也,不下千万数,大者长尺余。虫腹中复生小虫,多者十五六条,或十数条,或五六条。虫在人腹中,蕃息如此,曷不令人胀而死哉?惜乎诸书未有言及者!予闻之,恍然如梦始觉。然犹未亲睹其异也。岁万历癸巳,至淮阴,有王乡宦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后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瓜,四肢瘦削,发热昼夜不退,已年半矣。医惟以退热消胀之剂投之,其胀愈甚,其热愈炽,喉中两耳俱疮。余诊视之,脉滑数,望其唇则红,其腹则痛,又多嗜肥甘。余思诸凡腹痛者,唇色必淡,不嗜饮食,今其若此,得非虫乎?遂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一红一黑,长尺余,虫身红线,自首贯尾,虫腹中复有虫,大者数条,小者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下而愈。益信前闻之不虚也。

查看目录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