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集部 > 总集 > 全辽文 >

卷一

卷一

○清理狱讼诏(太祖七年 太祖)

朕自北征以来。四方狱讼。积滞颇多。今休战息民。群臣其副朕意详决之。无或冤枉。(《辽史》六一《刑法志》。)

○平剌葛后谕左右(太祖八年 太祖)

诸弟性虽敏黠。而蓄奸稔恶。尝自矜有出人之智。安端凶狠。谿壑可塞而贪黩无厌。求人之失。虽小而可恕。谓重如泰山。身行不义虽入大恶。谓轻於鸿毛。昵比群小。谋及妇人。同恶相济。以危国祚。虽欲不败。岂可得乎。北宰相实鲁妻馀虏睹姑。於国至亲。一旦负朕。从于叛逆。未寘之法而病死。此天诛也。解里自幼与朕尝同寝食。眷遇之厚。冠於宗属。亦与其父背大恩。而从不轨。兹可恕乎。(《辽史太祖纪》。)

○刑逆党后宣谕(太祖八年 太祖)

致人於死。岂朕所欲。若止负朕躬。尚可容贷。此曹恣行不道。残害忠良。涂炭生民。剽掠财产。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所未尝有。实不得已而诛之。(《辽史太祖纪》。)

(按《太祖纪》:“太祖五年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谋反,安端妻粘睦姑知之以告,得实。上不忍加诛,乃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为迭剌部夷离堇,封粘睦姑为晋国夫人。六年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诸弟各遣人谢罪,上犹矜怜,许以自新。七年三月,剌葛引其众,至乙室堇淀,具天子旗鼓,将自立。……上以兵追之,剌葛遣其党寅底石,引兵径趋行宫,焚其辎重,纵兵大杀。皇后急遣蜀(曷)鲁古救之,仅得天子旗鼓而已。其党神速姑复劫西楼,焚明王楼。……命北宰相迪里古为先锋进击之,剌葛率兵逆战,……伏发合击,遂大破之。剌葛奔溃,遗其所夺神帐於路,上见而拜奠之。……五月甲寅,奏擒剌葛。”检此案凡三起三伏,历时周二年。至煮马驹采野菜以食,孳畜道毙者十七八,物价十倍,可知其声势与影响。剌葛等以皇弟之亲,何故屡起谋反?此事殆未可以普通叛逆视之也。)

○谕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等诏(天赞三年 太祖)

上天降监。惠及烝民。圣主明王。万载一遇。朕既上承天命。下统群生。每有征行。皆奉天意。是以机谋在己。取舍如神。国令既行。人情大附。舛讹归正。遐迩无愆。可谓大含溟海。安纳泰山矣。自我国之经营。为群方之父母。宪章斯在。胤嗣何忧。升降有期。去来在我。良筹圣会。自有契於天人。众国群王。岂可化其凡骨。三年之后。岁在丙戍。时值初秋。必有归处。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日月非遥。戒严是速。(《辽史太祖纪》。)

○赐甘州回鹘乌毋主可汗诏(天赞三年 太祖)

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大石《遗回鹘假道书》。)

○征渤海诏(天赞四年)

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辽史太祖纪》。按《高丽史》引作“世仇未雪,岂宜安处。”)

(两事云者,即东征与西讨。《耶律铎臻传》云:“天赞三年,将伐渤海,铎臻谏曰:‘陛下先事渤海,则西夏蹑吾后。请先西讨,庶无后顾忧。’太祖从之。”天赞三年六月,大举征吐浑党项等部,至此又征渤海。)

○谕东丹王(天显元年 太祖)

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辽史》七二《倍传》。)

○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册(天显十一年 太宗)

维天显九年。岁次丙申。十一月丙戍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於戏。元气肇开。树之以君。天命不恒。人辅以德。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乱而汉图昌。人事天心。古今靡异。咨尔子晋王。神钟睿哲。天赞英雄。叶梦日以储祥。应澄河而启运。迨事数帝。历试诸艰。武略文经。迺由天纵。忠规孝节。固自生知。猥以渺躬。奄有北土。暨明宗之享国也。与我先哲王。保奉明契。所期子孙顺承。患难相济。丹书未泯。白日难欺。顾予纂承。匪敢失坠。尔惟近戚。实系本枝。所以予视尔若子。尔待予犹父也。朕昨以独夫从珂。本非公族。窍据宝图。弃义忘恩。逆天暴物。诛翦骨肉。离间忠良。听任矫谀。威虐黎献。华夷震悚。内外崩离。知尔无辜。为彼致害。敢徵众旅。来逼严城。虽并吞之志甚坚。而幽显之情何负。达於闻听。深激愤惊。乃命兴师。为尔除患。亲提万旅。还殄群凶。但赴急难。罔辞艰险。果见神祇助顺。卿士叶谋。旗一麾而弃甲平山。鼓三作而僵尸遍野。虽以遂予本志。快彼群心。将期税驾金河。班师玉塞。矧今中原无主。四海未宁。茫茫生民。若坠涂炭。况万几不可以暂废。大宝不可以久虚。拯溺救焚。当在此日。尔有庇民之德。格于上下。尔有戡难之勋。光于区宇。尔有无私之行。通乎神明。尔有不言之信。彰乎兆庶。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尔躬。是用命尔。当践皇极。仍以尔自兹并土。首建义旂。宜以国号曰晋。朕永与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於戏。补百王之阙礼。行兹盛典。成千载之大义。遂我初心。尔其永保兆民。勉持一德。慎乃有位。允执厥中。亦为无疆之休。其诫之哉。(辑本《薛史晋高祖纪》。)

按《文存》据《欧五代史四夷附录》僅著“咨尔子晋王,予视尔犹子,尔视予犹父”十五字。

(又按天显九年十一月为丁酉朔,十一年十一月始为丙戍朔,十二日丁酉。《辽史太宗纪》天显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册石敬瑭为大晋皇帝。)

○谕石敬瑭(天显十一年 太宗)

(一)仲秋。吾倾寨赴援。(赴援一作奉援。)且牢守备。(《册府元龟》三○九。)

○谕石敬瑭(天显十一年 太宗)

(二)朕兴师远来。当即与卿破贼。(《辽史太宗纪》。)

○谕石敬瑭(天显十一年 太宗)

(三)余远来赴义。大事已成。皇帝顷赴京都。今已令大相温勒兵相送。至於河梁。要过河者。即多少任意。余亦且在此州。俟京雒已定。便当北辕。(《册府元龟》九八○。)

(按此文已经改润,如自称曰“余”,称敬瑭曰皇帝,应非原文。)

○谕石敬瑭(太宗)

(四)子子孙孙。各无相忘。(《册府元龟》九八○。)

○谕晋主诏(会同三年 太宗)

闽国礼物。并付乔荣。放其使人还本国。(秦再思《洛中纪异》。)

○下令(会同六年 太宗)

兵行有伤禾稼损租赋者。以军法论。(《宣府镇志》十四。)

○下有司敕(会同六年 太宗)

於每村定有力人户充村长。与村人议。有力人户出賸田苗补贫下。不逮顷亩自愿者。据状徵收。(《宣府镇志》十四。)

○复晋求修旧好书(会同七年 太宗)

(一)已成之势,不可改也。(辑本《薛史晋少帝纪》、《契丹国志》二、《通鉴后晋纪》四。)

(按《国志》,晋帝至檀州,辽帝屯元城,别将攻太原。晋诏刘知远、杜威、马全节、张彦泽等将兵拒之於黎阳,复遣译者孟守忠致书於辽帝求修旧好,复书云云。系会同八年(注:晋开运改元)正月。考晋改元开运为七月,正月则仍称天福九年。辽改会同,在开福三年十一月。此书当为会同七年也。)

○复晋求修旧好书(会同八年 太宗)

(二)但使桑维翰景延广自来。并割镇定与我。则可通和也。(辑本《薛史晋少帝纪》《通鉴》作“使景延广桑维翰自来,仍割镇定两道隶我,则可和。”)

○暴晋出帝之恶於天下檄(太宗)

纳叔母於中宫。乱人伦之大典。(《欧五代史晋家人传》。)

○遗晋太后书(太宗)

吾有梳头妮子窍一药囊以奔於晋。今皆在否。吾战阳城时。亡奚车十乘。在否。(《欧五代史》十七《晋家人传》。)

○报晋少帝书(会同元年 太宗)

比欲许尔朝觐上国。臣寮奏言。岂有两个天子道路相见。今赐所佩刀子。以慰尔心。(辑本《薛史晋少帝纪》。)

(按辑本《薛史》,帝以契丹主将至,欲与太后出迎。张彦泽先表之,禀契丹主之旨报云。)

○谕侍臣(大同九年 太宗)

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辽史太宗纪》。)

○与晋帝诏(大同元年 太宗)

所进国宝。验来非真传国宝。其真宝速进来。(《册府元龟》五九四。)

○谕晋百官诏(大同元年 太宗)

(一)应晋朝臣僚,一切仍旧。朝廷仪制,并用汉礼。(《旧五代史晋少帝纪》。)

○谕晋百官诏(在同元年 太宗)

(二)天时尚热(尚热,《后晋纪》作向热,误。),吾难久留,欲暂至上国省太后,当留亲信一人於此为节度使。(《通鉴后汉纪》。)

○报皇太弟问军前事书(大同元年 太宗)

初以兵十万降杜重威。张彦泽。下镇州。及入汴。视其官属。具员者省之。当其才者任之。司属虽存。官吏废堕。犹雏飞之后。徒有空巢。久经离乱。一至於此。所在盗贼屯结。土功不息。馈饷非时。民不堪命。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今所归顺凡七十六处。得户一百九万百一十八。非汴州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且改镇州为中京。以备巡幸。欲伐河东。姑俟别图。其概如此。(《辽史太宗纪》。)

○责问汉刘知远书(大同元年 太宗)

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耶?(《通鉴》。)

○伪拟太宗遗制(会同十一年 世宗)

永康王大圣皇帝之嫡孙。人皇王之长子。太后钟爱。群情允师。可於中京即皇帝位。《通鉴后汉纪》二、《国志》四。据《通鉴》永康王兀欲集蕃汉臣於府署宣契丹主遗制。《胡注》:“遗制,兀欲自为之也。”

○致周太祖书(应历元年 穆宗)

两地通欢,近因吾祖议和好之理,为远大之谋。(《册府元龟》九八○。)

○遗南唐元宗书(应历二年 穆宗)

大契丹天顺皇帝。谨致书大唐皇帝阙下。贵朝使公乘鎔等自去秋以达东京海岸。適遭国祸。今年二月二十六日。部署一行。并诸仪物兵铠。已至燕京。兹蒙敦念先朝。践修旧好。既增摧痛。又切感铭。贵国长直官王朗。陈篆。取间道先回。用附咨报。公乘鎔等已遣伴送使陈植等同回。止俟便风。即令引道。(陆游《南唐书契丹传》。)

(按《南唐书》称契丹主兀欲(世宗)被杀,弟述律遗元宗书云云。述律,穆宗小字也。缪氏作述律后误。)

○谕大臣诏(应历七年 穆宗)

有罪者法当刑,朕或肆怒,滥及无辜,卿等切谏,无或面从。《辽史穆宗纪》

○报谕萧思温(应历九年 穆宗)

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辽史》七八《萧思温传》。)

○责北汉主书(应历十三年 穆宗)

尔先人(人,《太平治迹统类》作父。)穷来归我。我先兄天授皇帝。待以骨肉。洎余继统。益修前好。尔父即世。我用命尔即位柩前。丹青(青,《统类》作书。)之约。我无所负。尔父据有汾州(州,《统类》作国。)七年。止称乾祐。(乾祐,《统类》作乾裕。)尔不遵先志。辄肆改更。李筠包藏祸心。舍大就小。无所顾虑。姑为凯觎。轩然举兵。曾不我告。段常尔父故吏。本无大恶。一旦诬害。诛及其妻子。妇言是听。非尔而谁。我务敦大义。曲容瑕垢。父子之道。所不忍渝。尔宜率德改行。(以上六字,《统类》无。无自贻伊戚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治迹统类》二。)

(按《宋史》四八二《北汉刘氏世家》有《责北汉主书》曰:“尔不禀我命,其罪三:擅改年号一也;助李筠有所凯觎二也;杀段常三也。”又《宋史纪事本末》十二《平北汉》目下,有契丹主以书贻北汉主曰:“尔不禀我命,擅改年号,助李筠杀段常,其罪有三。”均是节略比书大意。)

○谕有司诏(应历十六年 穆宗)

自先朝行幸。顿次必高立标识。以禁行者。比闻楚古辈。故低置其标深草中。利人误入。因之取财。自今有复然者。以死论。(《辽史》六一《刑法志》。)

(按《穆宗纪》应历十六年七月壬午谕有司:“凡行幸之所,必高立标识,令民勿犯,违以死论。”似即此诏之节文。)

○整顿官吏诏(应历十八年 穆宗)

左右从班有材器幹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於家。(《辽史穆宗记》)

○谕太尉代歌诏(应历十九年 穆宗)

朕醉中处事有乖。无得曲从。洒解可覆奏。(《辽史穆宗纪》。)

○责北汉主诏(保宁二年 景宗)

朕以尔国。连丧二主。僻处一隅。期於再安。必资共治。继文尔之令弟。李弼尔之旧臣。一则有同气之亲。一则有耆年之故。遂行并命。俾效纯诚。庶几辑宁。保成欢好。而席未遑暖身已弃捐。将顺之心。於我何有。(李焘《长编》。)

○谕史馆学士诏(保宁八年 景宗)

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辽史景宗纪》。)

○遣使责萧讨古等诏(乾亨元年 景宗)

卿等不严侦候。用兵无法。遇敌即败。奚以将为。(《辽史》八四《萧幹附讨古传》、《续通鉴》。)

○谕有司诏

盆奴任方面寄。以细故究问。恐损威望。(《辽史》八八《耶律盆奴传》。)

○罢徭役诏(乾亨五年 圣宗)

五稼不登。开帑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辽史》五九《食货志》。)

(按乾亨五年六月改统和元年,志称乾亨五年,即改元以前。)

○谕诣台上诉敕(统和元年 圣宗)

诸刑辟已结正决遣而有冤者。听诣台诉。(《辽史圣宗纪》)

(按台即御史台。)

○谕三京等诏(统和元年 圣宗)

谕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判官诸军事判官录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徵求。毋或畏徇。恒加采听。以为殿最。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於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门闾。(《辽史圣宗纪》。)

○谕有司诏(统和元年 圣宗)

册皇太后日,给三品以上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辽史圣宗纪》。)

○谕枢密院诏(统和元年 圣宗)

谕沿边节将,至行礼日。止遣子弟奉表称贺,恐失边备。(《辽史圣宗纪》。)

○谕驸马都尉萧继远等诏(统和四年 圣宗)

固守封疆,毋漏间谍。军中无故不得驰马,仍纵诸军残南境桑果。(《辽史圣宗纪》。)

○赐高丽王王治诏(统和十二年 圣宗)

敕高丽国王王治。省东京留守逊宁奏。卿次取九月初。发丁夫修筑城砦。至十月上旬已毕。卿才维天纵。智达时机。乐输事大之诚。远奉来庭之礼。適因农隙。远集丁夫。用防旷野之寇攘。先筑要津之城垒。雅符朝旨。深叶时情。况彼女真。早归皇化。服我威信。不敢非违。但速务於完修。固永期於通泰。其於眷注。岂舍昧兴。(《高丽史》十。)

○断罪诏(统和十二年 圣宗)

契丹人犯十恶,亦断以律。(《辽史》六一《刑法志》。)

○谕官吏减资任用诏(统和十二年 圣宗)

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失者,减一资考任之。(《辽史圣宗纪》。)

○谕举拔人才诏(统和十二年 圣宗)

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辽史圣宗纪》。)

○谕奚王府部分合诏(统和十二年)

并奚王府奥里堕隗梅只三部为一,其二克各分为部,以足六部之数。(《辽史圣宗世》。)

○谕胁从部曲仍籍州县诏(统和十三年 圣宗)

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辽史圣宗纪》。)

○遣张幹等封高丽王册(统和十四年 圣宗)

汉重呼韩。位列侯王之上。周尊熊绎。世开土宇之封。朕法古为君。推恩及远。惟东溟之外域。顺北极以来王。岁月屡迁。梯航靡倦。宜举真封之礼。用旌内附之诚。爰采彝章。敬敷宠数。咨尔高丽国王王治。地临鯷壑。势压蕃隅。继先人之茂勋。理君子之旧国。文而有礼。智以识机。能全事大之仪。尽协酌中之体。鸭江西限。曾无恃险之心。凤扆北瞻。克备以时之贡。言念忠敬。宜示封崇。升一品之贵阶。正独坐之荣秩。仍疏王爵。益表国恩。册尔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高丽国王。於戏。海岱之表。汝惟独尊。辰卞之区。汝惟全有。守兹富贵。戒彼满盈。无庸小人之谋。勿替大君之命。敬修乃事。用合朝经。俾尔国人。同跻寿域。永扬休命。可不美哉。(《高丽史》三。)

○复宋誓书(统和二十二年 圣宗)

维统和二十二年。(李焘《长编》作统和二十年,漏二字。)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书上,《长编》有誓字。)於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书下,《长编》有云字。)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疋。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於垅亩稼穑。南北勿纵搔扰。(搔扰,《长编》作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掘,《长编》作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庶。谨守封陲。质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某(某,《长编》作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谨下,《长编》有当字。)告於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谘述不宣。谨白。(谨白二字,据《长编》补。《契丹国志》廿。)

(按《涑水纪闻》十一云:“周革曰:景德中,中国作誓书以授虏,虏继之以四语曰:‘孤虽不才,敢遵誓约。有渝北此盟,神明殛之。’庆历中,岁增给二十万,更作誓书,亦如之。嘉祐年,枢密院求誓书不获,又求宁化军疆境文字,亦不获。於是韩稚圭曰;‘枢密院国家戎事之要,今文书落如此,不可。’乃命大理寺丞周革编辑之,数年而毕,成千馀卷,得杜祁公衍手录《誓书。一本於废书,其正本不复见。”统和二十二年甲辰即宋景德元年。《景德国书》者,即谓此书。《北盟会编》引封氏《编年》云:“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亦谓此书。

○诫国中诏(统和二十四年 圣宗)

主非犯谋反大逆及流死罪者。其奴婢无得告首。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辽史》六一《刑法志》。)

○报宋书(统和二十六年 圣宗)

中国自行(上四字,《会要》作封禅。)大礼。何烦(烦,《会要》作劳。)告谕。其礼物虑(虑,《会要》作屡。)违誓文。不敢辄受。(李焘《长编》。)

○下令(统和二十六年 圣宗)

昨者。徵兵燕蓟以备南。敢有言於汉使者诛及其族。(《宋朝类苑》七七引《乘轺录》。)

○将伐康肇谕群臣诏(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高丽康肇弑君。大逆也。宜发兵问罪。(《高丽史》四。)

○致高丽问罪书(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东结构於女真。西往来於守国。是欲何谋。(《高丽史》八。)

○谕高丽兴化镇敕(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一)朕以前王诵。绍其祖(已上三字,据《东国通鉴》增。)服事朝廷。其来久矣。今逆臣康兆。弑君立幼。故亲率精兵。已临国境。汝等禽康兆送驾前。便及回兵。不然。直入开京。杀汝妻孥。《高丽史》九四《杨规传》、《东国通鉴》。

○谕高丽兴化镇敕(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二)敕兴化镇城主并军人百姓。(已上十一字,《东国通鉴》无。)朕以前王诵绍其祖服。为我藩臣。捍御封陲。忽被奸凶所害。朕将精锐。来讨罪人。其馀胁从。皆与原免。况汝等受前王抚绥之惠。知历代顺逆之由。当体朕怀。无贻后悔。(《高丽史》九四《杨规传》、《东国通鉴》。)

○谕高丽兴化镇敕(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三)省所上表奏。具悉。朕纂承五圣。临御万方。忠良则必示旌襃。凶逆则须行诛伐。以康兆弑其故主。挟彼幼君。转恣奸豪。大示威福。故亲行诛伐。特正刑名。方拥全师。(已上八字,《东国通鉴》无。)以(《东国通鉴》作已。)临近境。比特颁於纶音。(以上六字,《东国通鉴》作比颁纶旨四字。)盖式示於招怀。(《东国通鉴》作式示招怀。)遽览封章。未闻归款。陈沥靡由於诚实。词华徒见於敬恭。(以上十四字,《东国通鉴》无。)况(《东国通鉴》无。)汝等早列簪裾。(《东国通鉴》无以上四字。)必知逆顺。岂可助谋於逆党。不思雪愤於前王。宜顾安危。预分祸福。(《高丽史》九四《杨规传》、《东国通鉴》。)

○谕高丽兴化镇敕

(四)汝等慰安百姓而待之。以二十万兵屯於麟州。南无。老代。以二十万兵进至通州。(《高丽史》九四《杨规传》。)

○黥面诏(统和二十九年 圣宗)

自今但犯罪当黥。即准法同科。(《辽史》六一《刑法志》。)

按旧法:“宰相节度使世选之家,子孙犯罪,徒杖如齐民;惟免黥面。”至此黥亦同科。

○禁军官非时畋牧妨农诏(开泰元年 圣宗)

朕惟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辽史》五九。《食货志》。)

○遣还被质男女诏(开泰元年 圣宗)

诸道水菑。饥民质男女者。起来年正月。日计佣钱十文。价折佣尽。遣还其家。(《辽史圣宗纪》。)

○谕西夏李德昭诏 开泰二年 圣宗

今党项叛。我欲西伐。尔当东击。毋失犄角之势。(《辽史圣宗纪》。)

○让萧图玉诏(开泰二年 圣宗)

叛者既服。兵安用益。且前日之役。死伤甚众。若从汝谋。边事何时而息。(《辽史》三《萧图玉传》。)

赐圆空国师诏(开泰二年 圣宗)

朕闻上从轩皇。下逮周发。皆资师保。用福邦家。斯所以累德象贤。亦不敢倚一慢二者也。今睹大禅师识超券内。心出环中。洒甘露於敬田。融葆光於实际。总持至理。开悟众迷。朕何不师之乎。(《圆空国师胜妙塔碑》。)

○谕政事省枢密院诏(开泰三年 圣宗)

酒间授官释罪。毋即奉行。明日覆奏。(《辽史圣宗纪》。)

○遣使责萧逊宁诏(开泰八年 圣宗)

汝轻敌深入。以至於死。何面目见我乎。朕当皮面。然后戮之。(《高丽史》九四《姜邯赞传》、《东国通鉴》。)

○谕西南招讨诏(开泰九年 圣宗)

边鄙小族。岁有常贡。边臣骄纵。徵敛无度。彼怀惧不能自达耳。第遣清慎官将。示以恩信。无或侵渔。自然效顺。(《辽史圣宗世》。)

○遣使赐建都阿富汗吉慈尼之素丹马合木书(太平四年)

上天赐地上诸王国於朕。故得统有各族所居之地。朕在京都长享太平。无不如意。世上凡能视听。无不求与朕为友。附近诸国主朕之侄辈皆时遣使来。表奏贡礼不绝於途。唯卿迄今未曾朝贡。朕久闻卿英武卓越。统制有方。国内乂安。藩镇Amirs慑服。卿既享尊荣。理应奏告。普天之下。唯朕最尊。卿当事朕以礼也。今派使臣。以道途遥远。久需时日。故使者所赍不丰。且不欲派官爵高者。恐有逼卿之嫌也。今有贵主下嫁於加的尔汗Qadir-khan之子察格利特勤Chaghri-tegin故命加的尔汗开通道路。庶几此后聘使往还无碍。遣使当选聪睿解事者。能宣畅朕意。并晓以此间情况。今遣卡利通加Qalitunka(即是此旨)欲以肇启邦交。永敦邻好也。鼠儿年。

(右据友人周一良撰《亚剌伯人关於中国之记载》。)

○平法诏(太平六年 圣宗)

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故以南北二院分治之。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罪。必不能动有司以达於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案问。具申北南院覆问得实以闻。其不案辄申及受请託为奏言者。以本犯人罪罪之。(《辽史》六一《刑法志》。)

○澄清吏治诏(太平六年 圣宗)

(一)北南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辽史圣宗纪》)

○澄清吏治诏(太平六年 圣宗)

(二)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其内族受赇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辽史圣宗纪》。)

○谕驸马萧鉏不公主粘木衮诏(太平七年 圣宗)

尔於后有父母之尊。后或临幸。祇谒先祖祇拜空帐。失致敬之礼。今后可设像拜谒。(《辽史圣宗纪》)

○谕中外大臣诏(太平七年 圣宗)

制条中有遗阙。及轻重失中者。其条上之。议增改焉。(《辽史》六一《刑法志》。)

○谕燕京将士诏(太平八年 圣宗)

若敌至。总管备城之东南。统军守其西北。马步军备其野战。统军副使缮壁垒。课士卒。各练其事。(《辽史圣宗纪》。)

○遣罗汉奴赐高丽王诏(太平十年 圣宗)

近不差人往还。应为路梗。今渤海偷主。俱遭围闭。并已归降。宜遣陪臣。速求赴国。必无虞虑。(《东国通鉴》卷十六、《高丽史》五。)

(按偷主即谓大延琳。)

○戒公事造次诏(太平十年 圣宗)

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契丹国志》七。)

○谕耶律仁先(圣宗)

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辽史》九六《耶律仁先传》)

○诸侄诫(圣宗)

汝勿以材能陵物。勿以富贵骄人。惟忠惟孝。保家保身。(《契丹国志》十四。)

○手书耶律铎轸衣裾文(圣宗)

勤国忠君。举世无双。(《辽史》九三《耶律铎轸传》。)

○题乐天诗佚句(圣宗)

乐天诗集是吾师。(《古今诗话》。)

○传国玺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孔平仲《珩璜新论》(《墨海金壶》本)第三句“守”字缪氏作“鹿”,或据别本乎。)

(按《珩璜新论》四:“仁宗朝,有使夷(一作虏)者,见其主《传国玺诗》云云,未言圣宗撰诗也。检宋仁宗当朝互四十馀年、历辽圣宗、兴宗、道宗三帝,辽主者,不得他证,未可必谓为圣宗也。谨附於后,用示存疑。”)

《全辽文》 相关内容:

前一:提要
后一:卷十三(补遗)

查看目录 >> 《全辽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