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疆域

晷度
形势
建革
风潮
·晷度
「清会典」:淡水厅东境滨海,偏东五度二十四分;凤山县南境滨海,北极高二十四度四分(户部)。
台地,东三度五分至东五度四分,极南自二十二度、北至二十五度四分(「水道提纲」)。
恒春前山之水坑口、后山之八磘鼻,皆纬度二十二度;淡水之沪尾口、基隆之八斗仔,皆纬度二十五度。凤山之东港口、彰化之北势湖,皆经度四度;埤南之埤南大溪口、淡水之南关,皆经度五度。
台北府,纬度二十四度五十四分,经度四度五十分。
台湾府,纬度二十四度八分,经度四度二十四分。
台南府,纬度二十二度,经度三度五十三分。
台东直隶州,纬度二十三度三十四分,经度五度十三分。
台湾县,同台湾府。
彰化县,纬度二十四度五分,经度四度十四分。
云林县,纬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经度四度二十三分。
苗栗县,纬度二十四度三十三分八秒,经度四度三十四分四十秒。
埔里社,纬度二十四度,经度四度三十九分。
安平县,同台南府。
凤山县,纬度二十二度三十三分,经度三度五十八分(旧城,纬度二十二度四十分,经度三度五十二分)。
嘉义县,纬度二十二度三十二分,经度四度六分。
恒春县,纬度二十一度五十分,经度四度二十三分。
澎湖,金屿纬度二十四度,炮台〔纬度〕二十三度四十分四十二秒,西屿纬度二十三度七分(「海道图说」:澎湖最南纬度二十三度十一分,最北纬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最西经度四十八分,最东经度三度十一分)。
淡水县,同台北府。
新竹县,纬度二十四度四十三分,经度四度四十二分。
宜兰县,纬度二十四度三十七分,经度五度二十五分。
基隆,纬度二十五度,经度五度三十分。
卑南,纬度二十二度四十六分,经度四度五十五分。
花莲港,纬度二十三度五十一分,经度五度二十三分。
江永曰:极高度皆以测景测星定,各以本方极高度之正切与黄赤大距度正切相乘,半径千万除之,为赤道度之正弦,得二至日出入前后赤道度;以一变时之四分加减初正刻,得日出入时刻分(「五礼通考」)。
测晷之法:土圭置槷,着于「周官」;后世史书,不言实测。唐僧一行覆矩图,其法不密。元郭守敬为影符,其法用铜钻孔如芥子,前仰后低以向日;而日之高低不同,铜斤欹测,不能尽合。不合则光不透,临时迁就,日已西移;又不知地半径差及近地清蒙气。是以所测,不如今法远矣(「广东通志」)!
我朝圣祖仁皇帝,生知天纵;探象纬之原,通中西之术。临台测验,无累黍之差。高宗纯皇帝敬天法祖,首重民时,钦定「热河志」,删星野之谈天,测斗极之出地,名曰晷度。今敬遵圣制,立晷度类。
谨案: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赤道之北,北极常见,南极不常见。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南极高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南极低一度。南北极高度,即南北里差也;东西偏度,即东西里差也。台湾台北府度、分,乃实测之数;各府、州、县,第据舆图约计之耳,恐有未确。附求法一则,使居其地者,人人得以参考焉。南北纬度易测,东西经度难知,纬度测二格之低昂,经度测月食之早晚。欲定东西偏度,必于两地同测一月食,较其时刻:若早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西一度;迟六十分时之二,为偏东一度。今台湾各处不能测验,以「舆图」经纬度数计之;但能得偏度分数,至秒数不能知矣。
日距赤道表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为度版,平圆四分之一,切四分之一圆边,为九十度。每度六十分,矩角为午,左钝角为子;表针垂线,皆设子午。春分后三日午时测太阳,高弧针影在子,垂线切于度版六十三度五十分。依表加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五度六分,以减九十度,即得台北府北极出地二十四度五十四分。秋分后三日午时测太阳,高弧六十八度十六分,依表减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七度,以减九十度,即得台南府北极出地二十三度。
东西偏度以京师子午线为中,而较各地所偏之度,凡节气之早晚、月食之先后,胥视此。盖人各以见日出入为东西、为卯酉,以日中为南、为午;而东方见日早,西方见日迟,东西相距三十度,则差一时。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巳;西方之午,乃东方之未也;则相距九十度,则差三时。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卯;西方之午,乃东方之酉也;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时刻俱反对矣。
赤道一周,得三百六十度,分为十二时,每时八刻,每十刻五分;偏东一度,节气昼夜差时之四分。
星野之说,其传最古;「大清一统志」列之首卷。台湾星野,「岛上附传」云:『台海西界于漳、南邻于粤,而北则闽安对峙。漳分野视闽,而粤分野视漳。唐僧一行有云:「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则台郡宅东南,分野仍属牛女;与一行之说相符』。「诸罗县志」云:『吕宋居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轸八度。台湾背接吕宋、右连日本,其值翼九度无疑』。二说不同。而「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各列十一星;其东垣南第六星,曰吴越,亦为星纪之次』(闽从吴越,台湾从闽)。其说主天市垣。「春秋纬文」:『耀钩徐、扬之州,属权星』。星经:『玉衡北斗第六星主扬州,常以五已之日候之』。「唐书天文志」:『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福建通志」云:『福建属北斗第四星』(台湾从福建)。其说主北斗。「史记天官书」:『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乌衡』。「晋书天文志」:『荧惑曰南方,夏火礼也、视也,主楚、吴、越以南』(台湾、福建皆从越)。其说主荧惑。「史记天官书:『丙丁,江淮海岱』。「汉书天文志」:『吴、越,亥』。「天文书」:『戊主吴、越』。其说主干支。唐贾公谚云:『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其说主岁星。虽各有占验,迄无定论。
·形势
台湾省:「大清一统志」云:屹峙海中,为东南屏幛。四面环海,崇山峻岭横截其中。背负崇冈,襟带列岛;浪峤南屏,鸡笼北卫。形势,南北相距七百余里,东西近者二百余里、远或三四百里。从前所治,不过山前迤南一线,故仅设三县而有余;自后榛莽日开,故屡增厅治而不足。光绪元年,奏设台北府、县,以固北路;又移同知治埤南,以顾后山。然彼时局势未成,择要修举,非一劳永逸之计(「奏案」)。十三年,仍奏建立省城、衙署、坛庙,制械设电,招垦抚番,次第整顿(「奏案」)。则人事随天时、地利为转移,欲因陋就简而不可得矣(「奏案」)。民站:自极北之基隆、宜兰交界草岭顶起,至恒春县极南之鹅峦鼻海口止,共计民站八百五十里;其后山南自鹅峦鼻起,至宜兰极北与基隆交界之草岭顶止,共计七百六十里:周一千六百余里。
台湾府:当全台适中之地环水抱中开平原(「奏案」)。从前兵备道夏献纶论彰化云:『幅员辽阔控驭难周;后有议者,必如淡水分治,以鹿港、捒东为建城之所』(「舆图说略」)。光绪十三年,遂分彰化之东北境,设首府(「奏案」)于桥仔图地(「奏案」)。因地制宜,变通垂远,富庶之基,气象宏敞矣(「奏案」)。民站:南至台南府城三百三十五里,西至彰化县鹿仔港海口五十里,北至台北府城三百里。
台湾县:附郭首县(「奏案」)。负山临海,宅中居要;犁头店附近,捒东保沃野数十里,最擅形胜。东南、东北,皆通埔裹六社。溪流之着:曰大肚、曰大甲,均发源内山,流入于海。大甲溪底多怪石,春冬水平可涉;夏秋骤涨,波涛汹涌,行人裹足,称天险焉(「舆图说略」)。民站:东至埔里交界之火焰山二十里,南至云林之浊水溪交界五十五里,西南至彰化之同安岭二十里,北至苗栗大甲溪尾为界七十里。
彰化县:物产丰饶,沟洫之利最溥。惟是县城,筑于平陆,无险足据;又有八卦山,在城外东北隅,俯瞰全城,不得地利(「舆图说略」)。阳湖赵翼尝议改筑于鹿港而未能也(「彰化志」「艺文」)。光绪六年,奏准依山扩充,围建新城,亦未举行(「奏案」)。然而山川秀丽,烟火万家(「彰化志形胜」);据东瀛之上游,洵为北路之奥区矣(「彰化志」「封域」)。民站:东至台湾县交界之同安岭二十里,南至云、彰交界之番挖港六十五里,西至鹿港海口三十里,北至台湾县交界之大肚溪二十里。
云林县:山海交错(「奏案」)。自浊水溪始、石圭谿止,裁长补短,方长约二百余里(「奏案」);由嘉义、彰化二县辖地画出(「奏案」)。嘉义之东,沟渠布列,水利流通;彰化之南,地皆垣夷可耕(「舆图说略」)。非若恒春,全系后山新辟之地(「奏案」)。民站:东至八同关番界八十里,西南至嘉义交界之兴化店三十里,西至五条港、虎尾溪口百十里,北上至埔里社交界之浊水溪三十里,下至彰化县之番挖港百二十里。
苗栗县:分新竹西南之境(「奏案」)。大甲溪与台湾共之;其余溪港以吞霄、后垄源流为最长,惟水浅难泊巨舟(「舆图说略」「新竹编」)。苗栗街一带扼内山之冲,东连大湖,沿山新垦荒地甚多(「奏案」);土脉肥饶,广轮沃衍(「舆图说略」「新竹编」)。民站:东至十二份社番界九十里,南至台湾县交界之大甲溪五十里,西至后垄港十里,北至新竹县辖中港溪为界二十五里。
埔里社通判:治埔里六社:曰眉社、曰田头、曰水社、曰审鹿、曰猫兰。头社、水社、猫兰、审鹿皆窄;惟埔里平原三十余里。迤北过溪为眉社,平原尽处辖露高山,为北港生番出没之所,人咸惮之(「舆图说略」)。相传埔里社更东北,越山五日行,即通噶玛兰,东南则崎莱及秀孤兰(「埔里社纪略」)。民站:东至史老塌山番交界三十五里,南曰社仔庄至云林交界之浊水溪止五十里,西至集集街与台湾县交界六十五里,北至大甲溪头与苗栗县交界三十五里。
台南府:光绪十三年设首府,曰台湾府。首县曰台湾县,将原有之台湾府台湾县改为台南府安平县,画界分治(「奏案」)。罗汉门外,逼近内山,群峰罗列,木冈、银锭、土楼、魁斗诸山均在县南(「舆图说略」)。崇山大溪,钩连高下(「奏案」)。地虽硗瘠,而帆樯鳞集,百物所聚,风气顿开,亦外一大都会也(「舆图说略」)。民站:东至台东直隶州、由凤山新开之双溪口埤南中路前往四百又五里,南至恒春县城二百十五里,西至安平海口十里,北至台湾府城二百三十五里。
安平县:附郭邑治。土地松浮,局势隘窄,东南北三面沙多土少,不及嘉、彰之平畴广沃。西南临海,有市镇曰安平。前阻汪洋,非船莫渡;今则已成积沙,建舆梁焉。鹿耳门者,昔之隙仔港,可泊百巨船;今之州仔尾也,淤为陆地久矣。安平巨浪滔天,夏秋尤甚,名之曰涌。不风而涛,排击掀翻,响闻数百里,作时舟楫避之。虽泰西人尤善操舟,语及安平,未尝不目震心骇;此则郡城天险也(「舆图说略」)。民站:东至内公馆山番界百三十里,南至凤山交界之二层行溪十二里,西至安平鲲身口二十里,北至嘉义交界之曾文溪三十五里。
凤山县:深山大海,形势雄壮。县城南三十里凤鼻山,邑治所由名也。后依半屏,前临打鼓。打鼓港即旗后口,在县西南十五里,可泊轮船;近为通商口岸,台南之门户也。其余诸港,半多壅塞;惟东港水深丈许,商船利涉焉。民站:东至于匏山番界九十里,南至恒春交界之率芒溪六十里,西至旗后海口十五里,北至安平交界之二层行庄六十一里。
嘉义县:为台南北之要冲。旧治曰诸罗,在佳里兴保;康熙四十年,移驻至今地。林爽文乱,台湾厅县相继沦陷,诸罗被困逾年,民间绝食,贼济以米不受,卒赖以全。高宗纯皇帝以县民效「守死勿去」之义,特诏改诸罗为嘉义县。田畴交错,形势与彰化埒。有火山,在迤东四十里,常有焰上腾,或由磺气所凝聚,故下瀦温泉焉。曾文、八掌、牛椆诸溪,原出内山;夏秋时雨滂沱,往来病涉,亦人力难施也(「舆图说略」)。民站:东至柑仔宅与云林所属番交界,南至安平交界之曾文溪六十九里,西至布袋嘴海边六十里,北至云林交界之兴化店三十里。
恒春县:画自率芒溪以北,与凤山县接壤。而东、西、南三面皆滨海,大沙湾、大坂埒、后湾、射寮、枫港等处,轮船、夹板船视天色平椗,可一寄碇。山后惟猪膋束、八窑湾、牡丹湾等溪为着;而峨峦鼻为海途转捩,下有暗礁,最称天险。台南辟土,盖肇始于光绪元年(「舆图说略」)。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沈葆桢奏云:『自枋寮南至琅峤,民居俱背山面海,外无屏幛。至猴洞,忽山势回环,其主山由左迤趋海岸,而右中廓,平埔周可二十余里,似为全台收束。从海上望之,一山横隔,虽有巨炮,力无所施,建城无踰于此』(「沈文肃奏议」)。廷议报可,而开山抚番亦自南路起矣(「舆图说略」)。民站:东至台东交界之八窑湾四十里,南至峨峦鼻海边四十里,西至射袤溪海边二十里,北至凤山交界之率芒溪九十里。
澎湖通判治:四面滨海,台、厦之冲,天成屼镇。外有四屿为屏蔽,内有新城、龟山、蛇山相犄角。今于新城、龟山筑炮台,更得扼吭当关之势(「舆图说略」)。隘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海中岛屿最险要而纡回者,莫如澎湖(「方舆纪要」)。民站:东至椗钧屿四十五里,西至小门屿二十三里,南至八罩屿六十六里,北至吉贝屿七十五里。海程,东至台南安平口百七十五里、至旗后口二百四十里,北至淡水沪尾口五百七十里、至基隆口六百六十里;西至厦门口三百三十里,北至福州口六百七十三里,南至广东汕头六百四十里。
台北府:台北分治,亦天时、人事所迫不容已者也。淡水厅旧辖延袤三百四十余里视内地实四、五里辖制,何以能周「舆图说略」)。艋舺当鸡笼、龟仑两大山之间,沃壤平原,两谿环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观。西至海口三十里直达八里坌、沪尾两口,并有观音、大屯山以为屏幛;且与省城五虎门遥对。非特淡、兰扼要之区,实全台北门之管也(光绪元年「奏案」)。光绪己卯,设官析土,风气日辟,百废俱兴,声明文物,居然成一都会矣(「舆图说略」)。民站:东南至宜兰县城二百又三里、至新竹县城百二十里、至台湾府城三百里,西北至沪尾海口三十里,北至基隆六十里。
淡水县(附郭之邑):台北富庶,以淡北称最。二百年来,声明文物,甲于全台。中坜、茄冬、南崁、磺溪诸小港,外八里坌,昔通今塞。沪尾在邑治迤北三十里,又折而东六十里,曰基隆。沪尾盛潮,约深一丈五、六尺;基隆过之:近皆为互市之地(「舆图说略」)。民站:东由番社绕至宜兰县交界之粗坑四十里,西南至新竹交界之涂牛沟六十里,西北至沪尾海口三十里,东北至基隆交界之南港口二十里。
新竹县:即淡水厅城为县城,廨舍仓库无易,情形大约与淡水同;内负崇山,外临大海(「舆图说略」)。地方险阻,为台北路要区(「平台纪略」)。其溪港、中港、香山、凤山崎,源流长而水浅,故必以沪尾、基隆通互易焉。蓝鼎元「平台纪略」称:『竹堑埔有良田数十顷,历二百年,益着其盛矣』(「舆图说略」)。民站:东至五指山番界七十里,南至苗栗交界之中港口三十五里,西至海滨十里,北至淡水交界之涂牛沟南六十里。
宜兰县:自远望坑迤北而东,仍噶玛兰厅之旧治疆域(「奏案」)。光绪元年,厅改为县。初名蛤仔难(「舆图说略」)。三面负山,东临大海,三貂、金面掖其左,摆支、苏澳、草岭搤其右,员山、玉山枕其后。自山至海,宽不及四十里;自三貂溪南至乌石港三十余里,皆山石无地。自乌石港至苏澳山下,绵亘不及百里;然一望平畴,溪港分注,实天生沃壤也(「噶玛兰纪略」)。海滨大石嶙峋,中设一关,曰北关;设于苏澳者,曰南关:屹立两称门户(「舆图说略」)。民站:东至过岭仔海边二十里,南至苏澳海口五十里,西至叭哩沙番界四十里,北至基隆交界之草岭六十二里。
基隆同知:治淡水之北;东控三貂,为台北第一门户。通商建步,交涉纷繁;海防既重,讼事尤伙(「奏案」)。距鸡笼十二里,曰八斗,实为产煤奥区;曾招洋匠滤煤,并仿西法以行之。台洋风信靡常,惟鸡笼四时可泊,轮船放洋历六时许,可抵花莲港;达后山者,以此为便途(「舆图说略」)。民站:东至三貂溪海边八十里,东南由远望坑至宜兰交界之草岭六十里,西南至淡水交界之南港四十里,北至海口二里。
台东直隶州:在后山。后山形势,北以苏澳为总隘,南以埤南为要区,控扼中权,厥惟水尾;其地与云林县东西相直,由牡丹社岭集集街径达彰化,山路一百八十余里,前后脉络呼吸相通,实为台东锁钥(「奏案」)。民站:东至沿海之狮球山港二十五里,南至恒春县城三百七十里,西至秀孤峦生番地界五十余里,北至宜兰县界之苏澳三百十里。
自前山至后山,未通已通凡五。中路:从云林县之林圯埔东南至社藔十二里,龟仔头十里,牛轀辘二十五里,茅埔二十里,红魁头九里,南仔脚蔓十里,合水十里,东埔社心十一里,霜山横排五里,坑头陈坑五里,铁门洞五里,狮头山十里,八同关十里,鸡公山十里,八母坑十里,水堀十里,双峰仞十里,坑底五里,大仑坑五里,雅记十里,神仙岭十里,雷峰洞十里,玉屏山溪十里,奇淋山十里,打林番藔十里,黄崎十里,排山十里,璞石阁二十里,板仔庄五十里,吗达唵社、哒吧龙社共三十里,吴全城五十里,岐菜二十里,花莲港三里,米仑山九里,三层城二十里,新城十里,得其梨二十里,大浊水二十五里,大南澳三十里,大东澳三十里。以上非有番目引导,不能行。南路:从凤山县之大坑口三条仑东南至老社头八里,猪野头五里,南崑仑十五里,岭脚十五里,大乌万六里,大麻里三十里,卑南觅五十里。又从新地东南至双溪口七里,大石岩十里,屯兵空营五里,坑底十五里,山顶十五里,诸也葛二十里,后山海边三十二里,大麻里八里,卑南觅四十里,二道皆光绪元年新辟;而三条仑,尤为公私所趋。又头围后山,通艋舺小路,从头围土地公坑北至樟林十五里,转东下岭,曰炭窑坑,绕山西行至铳柜十五里。循岭南下,至虎尾藔潭八里,再过溪上岭,至大粗坑八里,仑仔阳四里。涉溪行三里平地,至石亭六里,坊仔林三里,至深坑渡过渡,皆平原。行尽至万顺藔,更上山仑,六里至樟树脚,三里至六张犁,十五里直达艋舺,出武营头。
台湾邮程:较内地长几及倍,言五十里,约八、九十里,非穷日之力不能至。故军需则例,台地行军置传,准照西北口外以四十里为一站;惟府县志所记,程途时有参差,核诸桐城姚石甫、廉访莹台北道里记,又多不同。盖海外疆索本未清丈,大都约略科计。今就往来商旅相传里数言之,不能一一。台湾处大海之中,地形坐东南,面西北;自东北而西南,如列屏,为中国江、浙、闽、粤之外界。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民人聚落,以百数;山背东南,一望汪洋,舟楫所不到,土番加磱使种类居之。自红夷以至郑氏,皆不能绥附;闻中国盛德,悉来臣服,贽其方物。故我国家边陲,极于海东数万里,置郡县实古所未有(「福建海防志」)。
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高山百里,平原万顷,舟楫往来,四通八达。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罗吧、暹罗、安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航。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比邻而处,门户相通,曾无籓篱之限。非若寻常岛屿邑,介在可有可无间(「东征集」)。
台湾机括,全在厦门;控制台湾,惟厦门最为扼要,形势所在,便于指挥(「鹿洲文集」)。厦门距台湾重洋浩浩七百里,号曰横洋;往来船只,必以澎湖为要津。澎湖岛屿,大小相间,有名号者三十六岛(一作「五十五屿」)。水底皆大石参错;其北曰北墝,舟触之必破,故舟行惟从西屿头入;或寄泊西屿内,或妈宫澳、或八罩、或镇海屿,渡东吉洋始入鹿耳门;则澎湖为台、厦中流之砥柱。台山南尽沙马矶,北抵噶玛兰,形如弦月,朝向内地。北路之后垄港与南日对峙,竹堑与海坛对峙,南嵌与关■〈阝童〉对峙(一作官塘)。上淡水与北茭相望,鸡笼与沙埕、烽火门对望(一作鸡笼与福州对峙)。南路凤山县之弥陀港、万丹港、岐后港、茄藤港与漳州之古雷、铜山、悬钟等处相望(「厦门志」)。
其土宜五谷,北可至辽东,南则抵漳、泉。全台三千余里,入版图者几二千里;其余尚系生番杂居,情态叵测。台中兵卒,宜屯田以足食,渐次开荒辟土,以夷后患者也(「福建通志」郭起元「慎防守议」)。
魏源曰:『台湾地倍于琉球,其山脉发于福州之鼓山,自闽安赴大洋,为澎湖三十六岛;又东渡洋百里至台湾,为中国之右臂,可富、可强、可战、可守。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施琅以为天下东南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之为患有形,海之薮奸莫测。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则不归番、不归贼,则必归于荷兰。恃其戈船、火器,又踞形势膏沃为巢穴,是藉寇兵而资盗襄;且澎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什一,无台湾则澎湖不能守,诚深识遐虑之言哉』(「圣武记」)。
蓝鼎元曰:『从来疆域既开,有日辟,无日蹙;气运使然。即欲委而弃之,必有从而取之。如澎湖、南澳皆为海外荒陬,明初江夏候、周德兴皆尝迁其民而墟其地。其后皆为贼巢,闽、广罢蔽,乃设兵戍守,迄今皆为重镇。台湾古无人知,明中叶乃知之;而岛彝盗贼,先后窃踞,至为边患,比设郡县,遂成乐郊;由此观之,可见有地不可无人。经营疆理,则为户口贡赋之区;废置空虚,则为盗贼祸乱之所;不可不早为绸缪者也』(「东征集」)。
府治南北千有余里,越港即水师安平镇;又有七鲲身,沙线潮平可通安平港内,为水师战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港名鹿耳门,出入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浅淤,此台湾之内门户也。衡渡至澎湖,岛屿错落,港泊有南风、北风二者殊澳,此台湾之外门户也。然台湾之可通大舟者,尚有南路之打鼓及东港,北路之上淡水,凡三处。而惟上淡水可容多船,港门为正也。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蛲港,北路之咸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丰港、鹿仔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堑、蓬山,凡十二处。而笨港并有小港可通鹿耳门内,即马沙沟是也。总之台湾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门为用武必争之地者,以入港即可夺安平,而扼府治也。夺安平而舟楫皆在港内,所以断其出海之路;扼府治,则足以号令南北二路,而绝依附之门。故一入鹿耳门,而台湾之全势举矣。或云:鹿耳门为天险门户,而又上设炮台,防亦密矣。万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坚而瑕者亦坚,其谓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淡水进兵;所谓行师如过于衽席之上者,谋非不臧也,而不知由北路进兵,则其势主缓;缓则必以众而临寡,以强而并弱。由鹿耳门进兵,则其势主捷,捷则必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势。而且安平不据,澎湖尚孤,彼贼徒者,急而扬帆,无不他虞也。是故觇台湾之形势,而必讲明于得入鹿耳门之要,为最急(「理台末议」)。
鹿耳门港路纡回,舟触沙线立碎;南礁树白旗,北礁树黑旗,名曰『荡缨』、亦曰『标子』,以便出入。潮长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门必悬起后柁乃进(「赤嵌笔谈」)。
鹿耳门内,浩瀚之势,不异大海。其下实皆浅沙,若深水可行舟处,不过一线;而又左右盘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轻入,所以称险(「稗海纪游」)。
赵翼曰:『康熙中初取台地,时仅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地。凤在南,诸在北,台湾居其中。又有鹿耳门海口通舟楫,故就其地设府治。其后北境日扩,闽人争往耕。于是诸罗之北增彰化县,彰化之北又增北路淡水同知;则府已偏于南,且旧时海口,仅一鹿耳门,由泉之厦门往海道八、九百里。今彰化之鹿港,既通往来,其地转居南北之中。由泉州之蚶江往海道仅四百里,风顺半日可达,此鹿港所以为台地最要门户;鹿耳门更缓急可恃也。幸林爽文等皆山贼,但知攻城,不知扼海口,故我师得以扬帆至。然海口舟大不能附岸,须鹿港出小船二十里来渡兵;倘贼稍有智计,先攻鹿港。鹿港无城可守,其势必拔,拔则据海口,禁小船,我师海舟虽至,亦不得薄而登。所恃以入台者,祗鹿耳门一门耳!兵既由鹿耳入府城,又须自南而北转多纡折,必不能如彼处之路捷而功速也。彰化城距鹿港二十里,不傍山、不通水,本非设县之地。若移于鹿港,镇以文武大员,无事则指挥南北,声息皆便;有事则守海口,以通内地应援,与鹿耳门为关键。使台地常有两路可入,则永无阻遏之患』(「彰化志」「移彰化县城议」)。然安平昔为要隘,近年鹿耳、鲲身悉被沙淤,海舶到台,非泊百里外之国寨港,即泊凤山县之旗后口,似毋庸重兵坐守矣。而沪尾距福州海口最近,风利则朝发夕至,信息易通,控制全台,无有要于此者(「东瀛识略」)。
昔者,罗汉门素为盗薮(「鹿洲文集」)。罗汉门在郡治之东,自猴洞口入山,崇冈复岭,多不知名。行数里为虎头山,诸峰环列,树惟槺榔。过大湾崎、芦竹坑、咬狗、又东南经土楼山,壁平如削;上则弥猴跳掷,虞人张罗以捕。稍前为垒浪崎,出茅章埔,度雁门关岭,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关口里余,中为深堑,可数十丈绿崖,路狭不堪旋马,失足便蹈不测。五里至石头坑,十里至长潭;清莹可监,潭发源于分水山后,由罗汉门坑入冈山溪,同注于海。自番子寮迤逦至小乌山后,入罗汉内门,峰回路转,眼界山开,沃衍平畴,极目数十里:东则南仔仙山、东方木山,隔淡水大溪为旗尾山;西则小乌山;南为银锭山;北为分水山、目猫徽山。层峦叠巘,苍翠欲滴,暝色尤堪入画。民庄凡三:外埔、中埔、内埔。居民约二百余口;内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匀崑诸地,则寥寥三十余人而已。先是由长潭东南行,至夏尾蓝、脚帛寮,转北至外埔庄。后以逆党黄殿潜踪内埔,而瓮菜、岑鼓、坛坑尤为奸匪出没之所;禁止往来外埔。东南由观音亭、更寮、仑番子、路头至大崎越岭即为外门。去大杰岭社十二里,中有民居为施里庄、北势庄,庄尽番地。往年代纳社饷,招佃垦耕,继以远社生番乘间杀人,委而去之。自社尾庄、割兰坡岭可赴南路;出木冈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肠鸟道,触处皆通,峻岭深榖,丛奸最易。土人运炭辇稻,牛车往来,径路逼狭,不容并轨;惟约昼则自内而外,夜则自外而内,因以无阻。夏秋水涨,坑堑皆平,则迷津莫渡(「使槎录」)。今罗汉门安静,巡检改移澎湖(光绪十年「奏案」)。昔者竹堑,过凤山崎,一望平芜,捷足者穷日之力,乃至南嵌。时有野番出没,沿路无村落,行者亦鲜;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为护而后行。野水纵横,或厉、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阴雨天地昏惨,回顾凄绝。然诸山秀拔,形势大似漳、泉;若碁置村落,设备御,因而开辟之,可得良田数千顷(「使槎录」)。
竹堑居淡水之中,距彰化县治一百四十里,一路空虚,上下兵力俱不及。宜移同知驻此,以扼新、淡之要,联络数百里声援,然后台北以下,血脉相通相应。请旨特设参将一,营兵一千驻其地(「东征集」)。今为新竹县。
昔者竹堑、南嵌以北,皆尽日无人之境;风沙暴起,咫尺莫辨(「诸罗志」)。上淡水在诸罗极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旷野。南连南嵌,北接基隆,西通大海,东倚层峦,计一隅可二百余里,洵扼要险区也。外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鸡柔)在港北,两山对峙,夹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湾,行四十余里;北河源出枫仔屿,行百余里;俱至大浪泵会流出肩脰门(即关渡门)入淡水,曲折委宛五十余里归于海。圭柔山麓为圭柔社;由山西下数里,有红毛小城,高三丈,围二十余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极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营所驻也。两山南北重冈复岭,灌莽丛翳;南则武朥湾、里末、摆接、秀朗诸社;北则麻沙翁、外北投、内北投、大浪泵、麻里即吼、枫仔屿诸社。磺山在内北投滨河,山仅数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经枫仔屿上下十里,过港至基隆,山高多石,山下即鸡笼社。稍进为鸡笼港,港道狭隘;港口有红毛石城,非圆非方,围五十余丈,高二丈。远望为小鸡笼屿,番不之居;惟时于此采捕。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稗海纪游」)。
关渡门从淡水港东入潮流,分为两岐;东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武朥湾至摆接各数十里而止,包络原野,山环水聚,洋洋乎巨观也(「台海使槎录」)。
淡水至基隆有东西两路,西由八里坌渡炮城,循外北投、鸡柔、大遯、小鸡笼、金包里诸山之麓,至基隆内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内山外海,多巨石巉岩碁峙;相去数武,其下涧水,浅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则坠于水。东由关渡门坐蟒甲乘潮循内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沂,滩河可四十里而登岸。踰岭十里,即鸡笼内海(「使槎录」)。
基隆为全台北门之锁钥,淡水为基隆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垄、竹堑皆有险可据(「噶仔难纪略」)。今为淡水县基隆厅。
昔者埔里社,台湾彰化县之归化番社也。其入社之道有二:南路自水沙连、触口大溪东行越狮仔头山,至集集铺、广盛庄,更越山东行十里至水里社之柴围。又北越鸡胸岭、芉蓁林、竹林仔十五里而至水里之头社。地颇平广,皆番垦成,田甚熟。更进八里,则为水社,中有大潭,广可七八里;潭中有小山,名珠仔山。番皆遶山而居。番俗六考所谓:青嶂白波,云水飞动。海外别有一洞天者也(「埔里社纪略」)。
潭之东岸为剥骨社,西岸则水里本社,其番颇饶裕;善种田,能织罽毡,番皆白皙佼好。「府志」称之。遶潭更北行逾山七里至猫兰,又北五里至沈鹿;地颇广宽,迤西复入山,凡十里,榖口极狭,几于一丸可封,最为险要,名曰谾口。过此以北始为埔里六社,地势平阔,周围可三十余里,南北有二溪,皆自内山出,南为浊水溪源,北为乌溪源也。乌溪为入社北路,自彰化县东之北投,北行过草鞋墩,至内木栅阿发埔;渡溪东北行至火焰山下,五里过大平林,入三十里逾内龟洋至外国胜埔。更渡溪而南二十五里,至埔里社,曰水沙连,入可两日程,北路为近。然常有凶番出没,人不敢行,故多从水沙连入。水沙连则番社之久输贡赋者也。盖埔里乃界外番社,例禁入越垦;故汉人图垦,则假名于水沙连耳。相传埔里社更东北越山,五日行即通噶玛兰东南;则奇来及秀姑兰一带。「番俗六考」云:水沙连属番二十余社,各依山筑居;山榖巉岩,路径崎岖,惟南北两涧沿岸堪往来。外通斗六门、竹堑藔及各社总路,隘口通事筑室居焉。余谓南北两涧,即触口与乌溪也。斗六门为嘉义所辖,距彰属水沙连颇远,盖万斗六之讹耳(「埔里社纪略」)。
此地东通秀孤鸾,南连阿里山,北连未归化之沙里兴;为全台适中之地。而平旷膏腴,佛彷内地莆田一县,真天地自然之美利(「水沙连纪程」)。
台湾民情浮动,不逞之徒,动辄逞凶械斗,甚或造谣聚众谋为不轨;迨经兵役跟踪寻缉,而该匪徒等,明知水沙连内山,为兵役缉获难至之区,遂各相率逃入,潜匿深藏。开辟则地归疆理,建厅设汛,碁布星罗,匪徒既无从托足,地方即可安谧(刘韵珂「即开番地疏」)。今为埔里社厅。
昔者兰地僻远,在台湾极北。山后距郡十三日程,距淡水六日程,中隔大山,三貂径窄溪深,极为险阻(「东溟文集」)。地势东面海,西、南、北三面皆山。所在生番出没,自设官后,沿山次第设隘,以壮丁守之;二十一、二年间,犹有生番逸出杀人(「东槎纪略」)。今为宜兰县。
昔者,琅■〈王乔〉民杂闽、粤,甫归化(「台湾番社纪略」)。三面滨海,自率芒溪,历嘉鹿塘、南势湖、枋山头、莿桐脚、枫港、尖山而至车城,计程六十里;车城者,昔为福文襄驻师之所,以木为城,今改土堡,距县城十五里。自县城东越射麻里、方里得、高士佛、八窑湾,计七十八里而至牡丹湾。又二十七里、阿郎壹溪;又一百零八里至埤南觅。埤南觅者,周围数十里,番社鳞比,归化最早;康熙、乾隆中,大军平朱一贵、林爽文,番酋负弩前驱,曾受银牌文服之赐,至今藏之。移驻同知专理番务,设塾训番,经书有成诵者;而埤南之徒,又凡三出,其辟自通判鲍复康者。自枫港、射不力、圆山、双溪口、大雪顶、鲁木鹿、阿郎壹而至者,计程二百三十六里。又自凤山县之下淡水,历藔射、南崑仑、大乌万而至者,计程二百十四里;总兵张其光所辟也。又自下淡水历赤山、崑仑坳、诸也葛而至者,计程一百七十五里;同知袁闻析所辟也(「舆图说略」)。今为恒春县。
昔者,蓝鼎元曾为元戎,檄埤南觅大土官文结,令搜山擒贼,赏以帽、靴、补服、衣袍等件。是生番中未尝无衣冠、文物。今其女土官宝珠盛饰,如中华贵家,治事有法;或奉官长文书,遵行惟谨。闻其先本逃难汉人,踞地为长,能以汉法变番俗。子孙并凛训不杀人,不抗官。由埤南觅,崇爻,其北为秀孤鸾,又北为崎莱,又北为苏澳,已是海岛尽处;迤西又达于噶玛兰。自噶玛既开,人迹罕到之处,始知其名(「台湾番社纪略」)。昔者嘉庆十七年,民人林朝宗等请垦苏澳施八坑。通判翟淦遣役李泉往侦之。回报云:『查施八坑乃由东势山尾过山盘仑,始至其处。西、南、北俱叠山茂林;惟有一坑,形势甚狭,坑首西连叭哩吵喃,至生番社坑口;东出苏澳港,乃生番出没隘地口。该处地离东势、马鞍山、草山及议设南关之地,约五、六里;阻隔山仑,本生番地界,不与三籍应分埔地毗连。前有民人陈金、郑观凤在彼求设溢隘开垦,奉批不准,已经弃置。至于坑头水掘,皆生番巢穴,尚有埔地若干,不能穷究。查兰地自入版图以来,东势一带民番、被生番杀害,南风甚发之时,又常有匪船寄泊澳内伺劫于是,藏奸实属要地;去城窵远,最难防御,似可就地设隘把守,内御生番逸出、外护居民樵采。如遇匪船寄泊,亦可随时飞报防守,以杜奸民私民私垦藏奸之念;似于地方,实有被益』。淦未及许,其后稍为泉籍民人私垦。道光元年,聚居已三百余人,署通判姚莹,请查造丁册籍其田亩,以为隘地;未竣而去(「东槎纪略」)。今苏澳,属宜兰县。
后山自苏澳以南至得其黎百四十里,峭壁峻嶒,难通舆马,且无可耕之地。中亘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大小清水五溪,水险莫施舟楫。得其黎至新城、岐莱六十里稍得平土,然荒榛灌莽,硗确为多。岐莱历花莲港、吴全城、火己笼、周塱社而至水尾,得所谓秀孤峦者,又名泗波澜,计程百五十里,地尽膏腴。由水尾东至沿海大港,西至璞石阁,而历平埔、大庄、石牌以达埤南,百五十里,亦多腴壤。埤南至恒春二百余里,则皆瘠区。其间如巴朗卫、八窑湾、牡丹湾等处,尚可开垦,此则山后大略情形也。滨海六百余里,惟花莲港、成广澳可泊轮船,而皆风■〈日凡〉靡常,沙礁纷错,往还匪易;民船更不能以时至也。若由中权以达前山,则自璞石阁抵彰化县之林圯埔者,计程二百六十余里。番社之在大南澳者,曰斗史五社;大浊水以北,依山之番,统名太鲁阁,凡八社。岐莱、平埔之番,居鲤浪溪北者,统名曰加礼宛,凡六社。鲤浪溪南者,统名曰南势,凡七社。居秀孤峦者,凡二十四社;璞石阁、平埔八社,成广澳沿海八社,成广澳南阿眉八社。埤南觅番社之可纪者,四十有六;此外如木瓜番、丹番、銮番、棍番俱处高山,社名不一,或抚或否,尚难悉数。平地之番,稍知耕种;处深山者,惟事游猎,与平地番世仇,凶残嗜杀,番性大概然也。惟经营筹画,旦夕间事。在事者频年苦于疾疫,所冀人烟盛而瘴气开,井疆土、聚人民、坏城郭;诸者谓区其地可得一府三县,固有待于后来也(「舆图说略」)。今置台东州。
澎湖僻在兴、泉外海,其地为漳、泉南户,日本、吕宋东西洋诸国,皆所必经,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福建海防志」)。
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齿寒,不特澎湖可虑,即漳、泉亦可忧也。北港在澎湖东南,亦谓之台湾(「方舆纪略」)。
澎湖: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山有屿可以寄泊,而平风静浪,黑沟白洋,皆可暂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贝沉礁,一线直至东北,一目未了;内皆暗礁布满,仅存一港蜿蜒,非熟习深谙者不敢棹至(「海国闻见录」)。
昔者康熙末,朱一贵之乱,全台沦没,惟澎湖独存。嗣用兵七日平台,廷议以澎湖克而郑氏降,澎湖存而全台复;疑台湾形势在澎,拟移总兵驻其地。时漳浦蓝鼎元方佐其族兄廷珍幕,亟上书论止之。实则澎虽不必为全台控制,而台、厦之冲,有此天成屹镇,设屯重兵、丰糗糒,彼纵横海上者,又安能越澎飞渡而绝无所顾忌耶(「舆图说略」)?今澎湖改设总兵。盖台湾自入版图,绸缪固圉之计,至今十有三年,分建布政使司,而后大备。洵足翼卫东南,作镇万里矣!
·建革
台湾布政使司,国朝光绪十三年建。领府三:曰台湾府、曰台南府、曰台北府;直隶州一:曰台东直隶州。
台湾府,光绪十三年建。领县四:曰台湾、曰彰化、曰云林、曰苗栗;厅一:曰埔里社通判厅。
台湾县(附郭),光绪十三年,分彰化县置。
彰化县,雍正元年分诸罗县置(谨案:彰化县,「皇朝通志」、「通典」皆云雍正三年设。今据「皇朝文献通考」)。
云林县,光绪十三年置。
苗栗县,光绪十三年置。
埔里社通判厅,光绪十三年置。
台南府,旧为台湾府,康熙二十三年建。光绪十三年,改台南。领县四:曰安平、曰凤山、曰恒春、曰澎湖通判厅。
安平县(附郭),旧为台湾县,康熙二十三年置。光绪十三年,改安平。
凤山县,康熙二十三年置。
嘉义县,旧为诸罗县,康熙二十三年置。乾隆五十七年,改嘉义(谨案:台湾府,台湾、凤山、诸罗县,「皇朝通志」、「通典」皆康熙二十四年设,今据「皇朝文献通考」、道光「福建通志」)。
恒春县,光绪元年置。
澎湖通判厅,雍正五年分台湾县置。
台北府,光绪元年建。领县三:曰淡水、曰新竹、曰宜兰;厅一:曰基隆同知厅。
淡水县附郭,光绪元年置。
新竹县,旧为淡水同知治。雍正元年,分彰化县置;光绪元年,改县。
宜兰县,旧为噶玛兰通判治,嘉庆十六年置。光绪元年,改宜兰县。
基隆同知,旧为通判。光绪元年,移噶玛兰通判设;十三年,改同知。
台东直隶州,光绪十三年置。
「大清一统志」:台湾县(附郭),本东番地,郑氏伪置天兴、万年二州,属承天府。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废二州,改置台湾县为府治。凤山县,为府治南八十里,本东番地,郑氏属万年州。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凤山县。嘉义县,在府治北一百十七里,本东番地,郑氏属天兴州。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诸罗县;乾隆五十二年,改曰嘉义县。彰化县,在府治北三百九十七里,本东番地,郑氏属天兴州。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属诸罗县。雍正元年,分诸罗县北半线地,置彰化县。诸罗县北二百八十里地,名半线。国朝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图(「台湾舆图说略」)。雍正五年,增设通判(「福建通志」)。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纳所辟台湾地,朝议墟之。琅奏言:『地广而腴,且关系四省要害,宜留为外蔽,不可弃』。时尚未知山东、天津、辽阳各口,由台可以迳达,故云四省。二十三年,圣祖断自宸衷,即成功所置承天府、成功子经改称东寗者,设台湾府;隶福建省布政使司。领县三:附郭曰台湾,南曰凤山、北曰诸罗(「东瀛识略」)。
雍正元年八月,兵部议覆:『巡视台湾御史吴达礼奏:「诸罗县北半线地方,民番杂处,请分设知县一、典史一。其淡水系海岸要口,形势辽阔,请增设捕盗同知一」。应如所请』。从之。定诸罗分设县曰彰化。雍正五年二月、加福建兴泉道巡海道衔,移驻厦门,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添设台湾府通判一,驻澎湖;裁澎湖巡检(「九朝东华录」)。
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围攻诸罗县城,绅民协力,坚守几四个月。高宗特改县名曰嘉义以褒之(「东瀛识略」)。
淡水者,台湾西北隅尽处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与福州之闽安镇东西相望,隔海遥峙。山下临江埤堄为淡水城,亦前红毛为守口设者。郑氏时,以淡水近内地,仍设重兵戍守。国朝雍正元年,既分诸罗县地,增设彰化县;并于诸罗极北置淡水厅,驻竹堑(道光「福建通志」)。
噶玛兰者,旧名蛤仔难。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少詹事福州人梁上国上言:『蛤仔难田土平旷丰饶,每为海盗窥伺;若收入状图,不特绝窥伺之端,且可获海疆之利』。上命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议之。十五年,总督方维甸巡台,至艋舺,有蛤仔难番土目及民人潜入垦田者,呈送户口清册,请照则升科设官弹压。维甸乃覆奏:『淡水玉山之后地名噶玛兰,系番语,闽音不正,讹为蛤仔难』。并条奏其地势情形甚悉。十六年,总督汪志伊、巡抚张师诚酌定条例以闻,置噶玛兰厅(「福建通志」)。嶐嶐岭、泖鼻山,旧属噶玛兰,光绪十四年清赋,划归基隆厅管辖(「采访册」)。
同治十三年,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沈葆桢奏准在琅■〈王乔〉之车城南猴洞地方,建设县治,名曰恒春。光绪元年,又奏台北添设府县;准部议:以台北艋舺地方,添设知府一缺,名曰台北府。自彰化以北直达后山,胥归控制,仍隶于台湾兵备道。其附府添设知县一缺,南划中坜以上至头重溪为界,北划远望坑为界,为淡水县。自头重溪以南至彰化县界之大甲溪止,其间之竹堑地方,原设淡水同知,应即裁汰;改设新竹县知县一缺。自远望迤北而东,仍噶玛兰之旧治疆域添设宜兰县知县;并改噶玛兰通判为台北府分防通判,移驻基隆(奏见「文征」)。
光绪十年,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朝栋奏准于台湾埔里社地方,添设抚民通判一缺,归台湾府管辖。台湾县罗汉门巡检改为澎湖巡检,移扎八罩地方,归澎湖通判管辖(奏见「文征」)。
光绪十三年,闽浙总督杨昌浚、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于彰化桥孜图地方建立台湾省城。移台湾府为省会首府,设知府一员。附郭首县为台湾县,设知县一员。原设台湾府改为台南府,仍设知府一员。附府首县,改为安平县,仍设知县一员。另于嘉义之东、彰化之西,增设云林县;分新竹西南之地增设苗栗县,各设知县一员。所设之云林、苗栗二县,合原有之彰化县及埔里社通判,均隶于台湾府。其鹿港同知一缺,即照该督抚所议,准其裁撤。原设基隆厅通判,并准其改为抚民理番同知;所有淡水东北四堡之地归其管理。其后山以埤南、水尾为要区,增设台东直隶州,设知州一员。原设埤南厅同知一缺,即行裁汰;改设直隶州州同一员、直隶州州判一员,均隶于台东直隶州,统属于台湾兵备道管辖(奏见「文征」)。
云林县治在沙莲堡之林圯埔。光绪十九年,巡抚邵友濂题请移治斗六门。
·风潮
其风信:岁正月十日、二十一日,为大将军降日;逢大杀,午后有风,无风则雨。二月三日、十七日、二十一日,午后有大风雨。三月九日、十二日、二十四日,有大风雨。四月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午时有大风雨。五月十日、十一日、十九日申酉时,有大风雨。六月十九日、二十七日卯辰时,有大风雨。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十七日,有大风雨。八月三日、八日、十七日、二十七日,有大风雨。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七日、十九日,有恶风雨。十月十五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府君朝上帝,卯时有大风雨。十一月一日、三日、十九日,有大风雨。十二月二日、三日、五日、六日、十二日、二十八日,有大狂风(「东西洋考」)。
正月三日、四日、九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二月二日、七日、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三月三日、七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八日。四月一日、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五月一日、五日、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六月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七月七日、八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一日。八月一日、四日、五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九月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十月五日、六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十二月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谓之风暴日(「稗海纪游」)。
正月三日、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晦日,谓之龙会日。二月三日、九日、十二日,谓之龙神朝上帝日。三月三日、七日、二十七日,谓之龙神朝星辰日。四月八日、十二日、十七日,谓之龙神会太白日。五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九日,谓之天龙神王朝玉帝日。六月九日、二十九日,谓之地神龙王朝玉帝日。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谓之神杀交会日。八月三日、八日、二十七日,谓之龙王大会日。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九日,谓之龙神朝玉帝日。十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谓之东府君朝玉帝日,皆主风(「澎湖纪略」)。
地球周绕本轴,自西而东,而日在两至圈之间摄令空气,自东而西。其热带以南以北之浓空气,带入于热带淡空气中,故赤道北有东北恒风,赤道南有东南恒风。其恒风南北之界,约共三十度,此界各季不同。当日距赤道最北时,其东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三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十度。东北及东南两恒风之间,为微风多雨之地。其东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四度,南界在赤道南二十度;当日距赤道最南时,其东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四度,两恒风间亦为微风多雨之地。其东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度;南界在赤道南三十度。是半年之中,其界移动十度,凡船至微风多雨之地,大约自南而北为顺风,自北而南为逆风。凡船将进界时,每有忽起忽讫之暴风。凡恒风已毕,将改相反之风,为有飓风之时。凡有恒风处,遇大洲大岛及日烘陆地,遥吸海气;俱能改易方向,变为无定。
飓风为加热之空气,周绕一中心;其中心之行,向西每时十二里或三十里(凡言里,皆即天度之一分)。其飓风之外径一百里,或三百里。近中心处,风力甚劲;外周则力减,故行海者须避出外周。
凡船行有飓风处,须常察风雨表。若表内忽落至二十九寸半,又见天色渐黑,带淡蓝色,知船入飓风周内。此时距中心约一百五十里。又渐落至二十九寸又十之二,知船已更近中心约距百里。及落至二十八寸又十之四,知距中心约五十里。及至二十八寸,知距中心约三十里。及近中心处,大约落至二十七寸。
凡船在赤道北,觉已入飓风外周,须急避飓风中心。法先背风而行,其中心距船,方向在船左。
凡入飓风之西半周,为最险处。见风来自正北,即知中心在东。其移动向西,若不速离,必渐近于船。故须加力向东而行,令风从左来,即漂泊不行,俟风中心移过船之西北。
凡飓风已离东北恒风之北界,其中心动移渐改向有东北。若此处遇正东风,即知船在中心之北,其中心渐近于船;应加力西北行五十里。及风从船左来,即漂泊其后,见东北风,知中心已在东南(以上「行海要术」)。
舟人呼大风曰暴。按诗「邶风」:终风且暴。「传」云:暴,疾也。「疏」云:大风疾起也。旧志暨凤山各志以暴为报,失其义矣。「府志」作飓亦误。飓乃海中灾风,其至叵测。暴则每月有期,所传名称虽涉怪诞,而验之多应。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俟暴发后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为灾。「府志」又云:飓之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飓骤而祸轻,台缓而祸久。考六书无台字。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常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曰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今删之,按「音会」。海中大风曰飓,「投荒杂录」云:岭南诸郡,皆有飓风,以四面风皆至也。「南越志」:飓风具四面之风,常以五、六月发,永嘉人谓之风痴。陆放翁曰:岭表有瘴母,初起圆黑,久渐广,谓之飓母。韩文公赴江陵诗:飓起最可畏。注「岭表录异」云:岭峤夏秋雄风曰飓。又云:南海夏秋间,有云物如虹,长六、七尺,见则飓风必发,故曰飓母。其飓一发,鸡犬不宁;并从具,音惧。韵笺引杨升庵说:飓作飓,音贝。佛经云:风虹如贝。柳柳州诗:飓母偏惊估客船,补入「七队」逸字中。又「六书」:故飓补妹切,海之灾风也。俗书讹作飓。「正字通」复云:飓字即飓字之讹。又「艺林伐山」云:飓风之作,多在初秋。「南越志」亦云:飓母即孟婆,春秋间有晕如虹是也。又「李西涯」讥许氏从具,谓具四方之风,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误以飓为飓耳!西涯博举,必有所据,且闽、粤诸儒皆云飓风,今韵书多作飓(凤山志)。
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为九降。过洋以四、七、十月为稳。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气,多晴暖故也。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台飓俱挟雨,九降多无雨而风。凡台将至,则天边有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土番识风草;草生无节,则一年无台,一节则台一次,多节则多次。飓之名以时而异: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飓,初九日曰玉皇飓,十三日曰关帝飓,二十九日曰乌狗飓。二月二日曰白须飓。三月三日曰上帝飓,十五日曰真人飓,二十三日曰马祖飓。(真人多风,马祖多雨)。巳上春三月共三十六飓,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飓。五月五日曰屈原飓,十三日曰关帝飓。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飓,十八日曰彭婆飓,二十四日曰洗炊笼飓。七月十五日曰鬼飓。八月一日曰灶君飓,十五日曰魁星飓。九月十六日曰张良飓,十九日曰观音飓。十月十日曰水仙王飓,二十六日曰翁爹飓。十一月二十七日曰普庵飓。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飓,二十九日曰火盆飓。二十四日以后皆曰送年风(「香祖笔记」)。
内地之风,拔木发屋而止;台则千石巨舟,往往吹上田垄。有时风愈烈,燥愈甚,风过草木皆焦,名麒麟暴,谓风中有火云(「东瀛识略」)。台风乃天地之气交逆,地鼓气而海沸,天风烈而雨飘,故沉舟倾樯。若海不先沸,天风虽烈,海舟顺风而驰,同鵾鹏之徙耳!六月有雷则无台。谚云: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止九台。澎湖湾船澳有南风北风之别;时当南风、误湾北风澳,时当北风、误湾南风澳,则舟必坏。癸亥兴师,正当盛夏南风大作之候,伪都督刘国轩战船尽泊南风澳。我师到澎湖,误泊北风澳。国轩得计谓:可不战胜也。已而北风大作,我师舟楫无损,而伪敌连■〈舟宗〉覆没。因得乘风时进攻,克取澎湖(「海外纪略」)。
六月多主台。海人谓:六月防初,七月防半;虽不尽然,有时而验。九月自寒露至立冬,常乍晴乍阴,风雨不时,谓之九降,又曰九月乌(「澎湖纪略」)。
凡十二月二十四日有南风,则应来年有飓。如二十四日,则应四月。二十五日,则应五月。十九日,则应九月。俱不差爽(「澎湖纪略」)。
春夏风不胜帆,船小者速。春冬帆不胜风,船大者稳。春暴畏始,冬暴畏终。南风多间,北风少断,以四、五、八、十等月为稳;最忌六、七、十二月。内地风每早西晚东,淡地则早东午西,名发海西,春夏时皆然(「淡水志」)。
诸书皆称渡海以四、五、八、十月为稳;忌六、七、十二月。然癸亥平台,辛丑复台,皆以六月兴师,过舟衽席而异常。灾飓每在七、八月间;盖海上风涛实难例定,惟当随时审视云日气色,以卜行止。若夫舟制有利钝,风行有远近,虽连■〈舟宗〉并发,而入港之先后难齐。且或同时遭风倏变,而此顺彼逆,祸福不同者有数存焉(「凤山志」)。
沪尾之风,多内东外北;同时所发,而内外亘异。或云:东西山低而平,北山高而挺。关渡以内,风来自东;关渡以外,山拥于北;故反风也。或云:南山亦高,遇台则皆北;北止回南,则皆南。且有南风台者,未闻其忽南忽北。反风之说,不属于山之高低也。然就台而论,凡台每四面以次第至,如北台必转而东、而南、而西,俗谓之乌脚。西南或二三日、五七日不等,不四转不止。其风之暴,非山能挡。故南则俱南,北则俱北。若寻常之风,为力不烈,山之高挺或能与抗(「淡水志」)。
澎湖之风,与内地相反而适相宜者。考「台湾旧志」云:『内地多早西晚东,惟澎、台之风,则早东午西,名曰发海,四时皆然。台湾船只来澎,必得东风方可扬帆出鹿耳门。澎湖船只往台必得西风,才可进港。设早西晚东,则来澎船只过日中始能放洋。去台船只昏暮迫山皆不能进口矣。此风信有天造地设之奇也』(「澎湖志」)。
海船畏风,又甚畏无风。洋中风静,水平如镜,必寄椗驻舟,候风始行。盖大海潮汐无瞬息停人处。舟上一望空明,连天无际,不觉其动,实有升降涨蚀之异。舟不下椗,则乘潮而北,随汐而南,难定所向之何方矣(「凤山志」)。
凤山县风港以南,更有山风善扑人,必数人携手偕,如一人独行,又不急复,必吹入海(「东瀛识略」)。
故其潮信:月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卯,澎湖卯,宜兰寅。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卯,澎湖辰,宜兰寅。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辰,澎湖辰,宜兰卯。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辰,宜兰卯。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巳,宜兰卯。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未,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巳,宜兰辰。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未,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午,恒春、基隆巳,澎湖午,宜兰辰。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午,恒春、基隆巳,澎湖午,宜兰巳。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未,恒春、基隆午,澎湖午,宜兰巳。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未,恒春、基隆午,澎湖未,宜兰巳。十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酉,台湾、苗栗、新竹、淡水申,恒春、基隆未,澎湖未,宜兰午。十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酉,台湾、苗栗、新竹、淡水申,恒春、基隆未,澎湖申,宜兰午。十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申,宜兰未。十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酉,宜兰未。十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酉,宜兰未。十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亥,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酉,澎湖酉,宜兰申。十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亥,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酉,澎湖戌,宜兰申。十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戌,澎湖戌,宜兰酉。十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戌,宜兰酉。二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亥,宜兰酉。二十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丑,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亥,宜兰戌。二十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丑,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子,恒春、基隆亥,澎湖子,宜兰戌。二十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子,恒春、基隆亥,澎湖子,宜兰亥。二十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丑,恒春、基隆子,澎湖子,宜兰亥。二十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丑,恒春、基隆子,澎湖丑,宜兰亥。二十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卯,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寅,恒春、基隆丑,澎湖丑,宜兰子。二十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卯,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寅,恒春、基隆丑,澎湖寅,宜兰子。二十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寅,宜兰丑。二十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卯,宜兰丑。三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卯,宜兰丑。长于丑、寅、卯者,落于辰、巳、午;长于未,申、酉者,落于戌、亥、子。每长三时、每落三时,十二时而再潮,是之谓信(「凤山志」、「淡水志」、「澎湖志」)。
格得石行此间潮汛涨落:甚高涨时,石行距水面十二尺;退尽时,石行略平水面。
大口港值朔望日,潮力甚大。
威雷浅滩:此间近海岸,潮涨流行向北西北,每小时速率一里半至二里;潮退向南东南,惟各西门外潮退,向南偏西。
冬西港间:朔望日潮涨于十一时二刻,约高三尺;浅亘以内,潮力顺水道流行。最大速率每小时流行一里。浅亘以外,潮涨流行向北;而退向南。各处流行速率不一;近西沙滩间速于近台湾府之浅澳。
淡水港:朔望日潮涨于十一小时三刻,最大潮高十二尺,最小潮高七尺。道光二十七年九月间,朔望前五日,见潮涨向南西南,最大速率每小时一里半;共计流行速率三里半。又见潮退向东北,最大速率每小时三里;共计流行速率七里。涨约四小时,退约八小时。
鸡笼港:朔望日,潮涨于十小时二刻,高约三尺。港口处潮涨速率每小时流行一里。退向鸡笼港东岸,并向近丛林岛之石芭蕉岛与陆岸间之窄水道内流行,速率甚疾。港口外潮涨向马首舌,退向东南,顺台湾而行。
小澳内,潮性流行无力,朔望日潮约涨于十小时,高三尺至四尺。小澳外,潮涨流行顺海岸而向北东北,退向南西南,流行速率每小时一里。
澎湖列岛:潮行速而有力。
马公港间:朔望日潮涨于十小时二刻,大潮高九尺半,小潮高七尺。澎湖列岛间:潮流最速,仍以顺势顺逆而分缓疾。南恒风时,此间潮涨向北,每小时速率流行四里;惟退力稍缓,不及向南流行之速。凡行至此,除风力外,应核计潮涨落一次,约推船自行十七里。且此间多疾潮,旋流成大力叠浪(以上「海道图略」)。
台湾潮候早澎湖三刻,澎湖潮候早厦门五刻(「厦门志」)。
潮乃日月相合之力,吸起地球之水;因月最近地,故吸力更大于日。几如大浪涌起,随月周绕地球,故可称为潮浪。就月体视之,潮浪常不移动,如布帆受受凸起。设地球四周有水无陆,则潮浪自东至西周绕地球,永无阻滞。惟有大洲参错,故潮流必循大洲边而行,方向既变,迟速不一。总之,月自午某线,再至此午线,谓之太阴日;计二十四时四十九分。其间必有潮浪两次。两次之间为退尽之时,是每次涨退恒六时十二分。因月过午线每日递迟,不及一时(凡言时皆小时),故潮之递迟亦如之。月在赤道,则南北半球之潮浪同高。在赤道北,则北半球较高。在赤道南,则南半球较高。若匀计一年各处潮浪,则赤道处最高,两极处最低。
日月吸水之力每不一致。论其常,先于各港口详纪潮涨潮落时刻,则无论何日,可将朔望涨满时刻加是日之月过午线时刻,即得是日涨满时刻(「行海要术」)。
「类篇」云:『海涛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时分为两潮;早潮三时盈,三时涸;汐亦然。此一日潮汐历十二时而周也。然世人率曰早潮、晚潮而不曰汐』(「澎湖纪略」)。
潮分五节,朔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朝则夏辰、冬午、春秋巳;夕则夏戌、冬子、春秋亥:此之谓平。初四至初六、十九至二十一,朝则夏巳、冬未、春秋午;夕则夏亥、冬丑、春秋子:此之谓落。初七至初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朝则夏寅、冬辰、春秋卯;夕则夏申、冬戌、春秋酉:此之谓败。初十至十二、二十五至二十七,朝冬夏亦寅辰,春则巳;夕冬夏亦申戌,春则亥,此之谓起。十三至十五、二十八至三十,朝则夏卯、冬巳、春秋辰;夕则夏酉、冬亥、春秋戌:此之谓旺(「淡水志」)。
每月初一、三十日,初二、三、四、五、六日,水醒。至初七平交,十五水又醒。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水俱醒。二十一日,平如前。初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水退,二十三、四、五、六、七、八水俱退。水醒舟不可偏东,水退舟不可偏西。
大月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三、三十日、小月初三、初七、十二、二十六日,谓之水痕日,忌行船装载(以上「东西洋考」)。
潮汐随月乘除,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此。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泴不尽。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满。初十、二十五,暮则潮平。余日以此推之,无不准;即其说也。又月临卯酉,则水涨东西;月临子午,则水平南北。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则汐而复长;即其说也。要之东与西对,东海月临酉而潮平,言酉则卯如之;南与北对,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则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应也。至于昼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则天地之常数,四海皆然也(「凤山志」)。
余襄公安道云:『阳鐩取火于日,阴监取水于月』。各从其类。潮有涨退,海非增减;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太阴西没,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此,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常缓一昼潮(「彰化志」)。
台地属东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临卯酉;故潮长退视同安金、厦亦较早。同安金、厦初一、十六潮长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长卯酉,而退子午。台则初一、十六潮长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长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时。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或云:自鹿耳门至打鼓港,潮汐较内地早四刻,水长五、六尺;打鼓至琅峤,汐较内地早一时,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与内地同,水丈余(「台海使槎录」)。
台南、台北以半线为界,潮汐不同。半线以南,潮流过北、汐流过南;半线以北,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缘澎湖一岛,与台地脉毘连,中有礁线;故操舟者船身稍重,不敢由淡沿边直达郡城,而潮汐亦因之异流,理或然耶(「淡水志」)!
恒春、基隆潮汐较省会为早,盖地偏东,月常早上。或谓台海潮长,一从南路之琅峤入,一从北路之基隆入,两潮会于牛骂。然则早晚亦因地势远近而异也(「凤山志」、「淡水志」)。
凤山潮汐由县南入者,自打鼓港迳硫磺港至县治东郭。由县西入者,自万丹港口至内海。他如西北之蛲港、弥陀港,东南之西溪、凤山港、东港、茄藤港、鳖兴港等处,各有支流贯穿荡涤氛瘴,通行舟楫,利运糖榖。大抵潮流通北,汐流通南,琅峤极岛,潮所始发。当春潮乍长,声闻数百里。故琅峤春潮号八景之一焉(「凤山志」)。
基隆口门向北微东,两边山势夹束,故值海水涨,尽流而西。该口内高外低,似见为退;值海水退,尽流而东,该口内低外高,似见为涨。故基隆口潮汐涨退,人人异词。其实有后先无异同也。
其占海,人皆知之。占曰:朝看东南黑,午前雨势急;暮看西北乌,半夜起风雨。天外飞游丝,久情便可期。清朝起海云,风雨霎时兴。风静郁蒸热,雷雨必振烈;东风云过西,雨下不移时。东南卯没云,雨下巳时辰。云起南山遍,风雨辰时见。日出卯遇云,无雨必天阴。云随风雨疾,有雨片时息。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生。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西北黑云生,云必声□訇;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云钩午后排,风色属人猜;夏从钩内出,秋从钩背来。乱云半天绕,风雨来多少;风途雨倾盆,云过都暗了。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红云日没起,晴明未坚许。风雨潮相攻,飓风难将避;初三须有飓,初四还可惧。望日二十三,飓风真可畏;七、八必有风,讯头有风至。春云百二旬,有风君切记。二月风雨多,出门还须记;初八及十三,十九、二十四。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至;风雨来潮来,傍船人难避。端午讯头风,二九君还记。西北风太狂,回南必乱地。六月十一、二,彭祖连天忘。七月上旬来,争秋船莫开。八月半旬时,随潮不可移(「东西洋考」)。
正月初至八,行船去还泊;十三至十七,观灯风最急。三月三日晴,还要忌清明。五月端午前,风高雨水连。七月降黄姑,望后风始和。十月忌初五,海猪要起舞。十一、十二月,铁汉也停船(「淡水志」)。乌云接日,雨即倾滴;云下日光,晴朗无妨。早间日珥,狂风即起;申后日珥,明日有雨。一珥单日,两珥双日。午前日晕,风起北方;午后日晕,风势须防。晕门□处,风色不狂。早白暮赤,飞沙走石;日没暗红,无雨必风。朝日烘天,晴风必扬;朝日烛地,细雨必至。返照黄光,明日风狂;午后云过,夜雨滂沱。虹下雨雷,晴明可期;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晓雾即收,晴天可求。雾收不起,细雨不止;三日雾蒙,必起狂风。电光西南,明日晴干;电光西北,雨下连宿。辰阙电飞,大飓可期;远来无虑,近则可危。电光明乱,无风雨暗;闪烁星光,星下风狂。蝼蛄放洋,大飓难当;两日不至,三日无妨。海乏沙尘,大飓难禁;若近沙岸,仔细思寻。乌鰂弄波,风雨不起;二日不来,三日难抵。东风可守,回来必骤。白虾弄波,风起便和。月上潮长,月没潮涨;大讯朝光,小讯月上。水涨东北,南风旋覆;西南水回,便是水落。系定且守,船走难缆,纽定必凶,直至沙岸。走花落矴,神鬼惊散;要知矴地,大洪泥耎(「东西洋考」)。
风雨表可预知一二日之气候。寻常所用水银管之表,高三十寸;傍有佛逆,可度百分、寸之若干。凡赤道以北,遇东北风,则表最高;西南风,则最低。故将发西南大风,表必渐低,至风甚时而定。俟表复升,知风将改为西北。此时或仍有大风,升至三十寸,则西北风不甚烈。赤道以南遇东南风则最高,西北风则最低。故西北风时,必有雨而表渐降。改为南风,则表渐升。缓升则将晴霁;骤升则将大风,或为阴晴不定之象。
凡表降甚低而风,为天晴时。表最高之风向,即知有雪;既雪后,表当骤升。
凡行海,须随时察看天气与表相参。如见四周有云,天顶有光,而表有异者,即知天气将变。凡在热带中晴时表恒三十寸,在东南、东北恒风之中界,表常较低。若近恒风南北两界处,表忽降至二十九寸五十分,知有飓风将至。
风雨表为防避飓风最要之器,近年所制真空气、雨、风表,藉空气压针向右为升,左为降;其寸数与水银管相同、而不患船上摇动生差,似为较胜(以上「行海要术」)。
凡飓风将至,则天边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又五、六、七月间,舟人视天上有一点黑云,则收帆严柁以待;风雨瞬息即至(「稗海纪游」)。
箕、壁、翼、轸四宿,主风,皆当避之(「澎湖纪略」)。
夏日晡时有黄云,次日必风。黄云一条直上,风必恶。若起黄沙如春日落雾,东西南北皆黄,当夜有恶风;迟亦不出三日(「凤山志」)。
云气如翦,冲射北斗,必有大风(同上)。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靉靆,但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会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出头不见所止(同上)。
日色被体如灼,三日内必雨(同上)。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渐散,必大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则不拘(同上)。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数十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渡过,是谓日穿经纬,来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见红色,是谓金乌点睛,亦主晴(同上)。
日落时西方云色暗淡,一片如墨,全无空罅、又不见云脚者,主来日雨。若云色浓厚,当夜必雨(同上)。
日落时西方云起,如层峦复嶂,重叠数十层,各各矗起,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应在七日之内;余三睹此云,三遭大水矣。处近山及江浒水涯,宜防之(同上)。
昧爽时雨,俗呼开门雨,是日主晴。昧爽是初明时也(同上)。
五更雨,鸡初鸣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辍。辰起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同上)。
初雨如雾,虽沉晦至午必晴(同上)。
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雾,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同上)。
久雨,夜忽开雾,星月朗洁,主来日大雨。若近暮轻见红光,然后见月,则晴(同上)。
久雨后近暮,遍天红色,来日必晴。俗云:『火烧薄暮天』(同上)。
虹霓朝见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见东方,必晴。又断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出上)。
诸山烟霭苍茫,若山光透露,便为风雨之征。又饥鸢高唳,海鹤惊飞,则踰日必风。春日晚观西,冬日晚观东;有黑云起,主雨。谚云:『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
台邑春日,雨泽独少,铁线桥以北,大雨滂沱。桥南无一滴。梁观察文科恶其限于南也,改名通济桥(同上)。

《台湾通志》 相关内容:

前一:台湾通志目录
后一:饷税

查看目录 >> 《台湾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