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政书 > 大明會典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九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九

  鎮戍四

  各鎮分例一

  薊鎮

  國初、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與遼東、宣府、東西並建、為外邊。又起古北口、至山海關、增修關隘、為內邊。永樂間、移大寧都司于保定。散置營州等衛于順天之境。以其地處兀良哈降夷、分置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每年朝貢互市、永為藩籬。自後部落日蕃。夷情譎詐。往往為北虜嚮道。嘉靖中、虜入古北口、徑薄京城。薊始為重鎮。增設總督將領調各鎮兵入衛。修築墻臺。春秋防守、視他邊特嚴云

  一城堡臺墻。本鎮、見存城堡二百八十五座。空心敵臺一千二百四十座。潮河川、大橋一座。昌平、城堡二十八座。空心敵臺二百五十餘座。守邊墩臺一百六十九座

  ○嘉靖三十四年議准、居庸裏口、如橫嶺、鎮邊、大石嶺、唐兒巷等處。或原無邊墻。或有墻不固者。皆令修築防守

  ○隆慶二年題准、薊昌二鎮、分為十二路。將邊墻稍加厚。二面皆設垛口。七八十垛間、下穿小門。曲突而上。其緩者計百步、衝者五十步、或三十步、即築一墩臺。視邊墻高一倍、廣十二丈。內容五十人。共築一千五百座。令邊軍哨守

  ○萬曆元年題准、灤河以東、居庸以西、及松棚諸路、再增臺二百座

  ○又議准、曹家寨將軍臺地。跨山橫築內城。守以七臺

  ○四年題准、薊昌二鎮、應修邊墻九十餘里。添築墩臺五百座

  一兵馬。薊州、原額官軍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員名。見額三萬一千六百五十八員名。原額馬一萬七百匹。見額六千三百九十九匹。密雲、原額官軍九千六百五員名。見額三萬三千五百六十九員名。原額馬二千三十二匹。見額馬驢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匹頭。永平、原額官軍二萬二千三百七員名。見額三萬九千九百四十員名。原額馬六千八十三匹。見額馬驢一萬五千八十匹頭。昌平、原額官軍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五員名。見額一萬九千三十九員名。原額馬三千一十五匹。見額馬驢五千六百二十五匹頭一入衛兵。嘉靖二十九年、虜犯京輔。議徵各鎮精兵入衛。甘肅、固原、寧夏、宣府、遼東、各一枝。延綏、大同、各二枝。以後陸續奏撤。見今入衛。延綏二營、共三千四百名。大同一營、二千九百名。又標營一枝、九百名。宣府一營、二千五百名

  ○又令大寧兩班官軍六萬餘名、免其京操。春班參將四員、各領五千員名、共二萬。赴薊鎮防守。其餘盡數分隸秋班參將部下。於內、仍選精壯遊兵六千員名、責付新添遊擊二員統領。與舊遊擊六員防秋

  ○又令興營等衛、梁城等所班軍、原係奏留古北口一帶擺邊。照舊常川在邊防守。不必掣回分班

  ○又議准、河間天津等衛、每年輪班一千名、赴黃花鎮防禦。武清衛、九百八十八名、於古北口住守。常川在彼。不必掣調

  ○又令河間等衛班軍二萬二千九百九十六名、係腹裏見聽京操之數。番聽改發薊鎮。不必更番。聽東關御史選定人數。將精銳二萬一千、定作秋班七枝。次等一萬、定作春班五枝。每年。春班、正月初旬上班。五月終旬放班。秋班、六月初旬上班。十一月終旬下班

  ○三十一年奏准、通州班軍戌薊鎮者。每月、每軍加糧二斗。仍免其均徭柴炭局料。仍選募土著壯丁、務足六千之數

  ○又令調發客兵、沿途不許騷擾。違者、聽各撫按、將該將領參究

  ○三十三年奏准、保定標達民兵三枝、調一枝於古北口。二枝於兩關適中地方聽調

  ○三十八年議准、遼東大同延綏等處入衛總小旗。經年遠戍。許給冠帶。不支俸

  ○四十一年、令山西民兵三千、免其入衛。每歲、每名量徵工食銀五兩、解薊鎮軍門、及密雲道、修造盔甲器械

  ○四十二年、令山東民兵三千、免其入衛。有馬者、每名徵工食銀十二兩。無馬者、每名徵工食銀七兩。每年共二萬六千兩。解赴薊鎮、為造軍器犒軍士之用

  ○又令山東、河南、將民兵工食、每名增銀二兩、連原額解赴薊遼軍門。查給各官家丁口糧

  ○隆慶三年題准、長陵等衛防守黃花鎮官軍一千名。今後秋班、八月初一日上邊。至次年四月終下班。春班、二月初一日上邊。至本年十月終下班。每年上邊九箇月。休息三箇月

  ○四年題准、大寧都司班軍戍薊鎮者。春班、九千一十三名。秋班、一萬三千九十一名。添領班都司三員。共七員

  ○萬曆元年題准、大寧、山東、河南都司班軍戍薊者。有一衛分春秋兩班。亦有分隸各都司下。今各歸併。每衛、只隸一都司下。定為春班或秋班。撤防之日。各都司抬營統領、到該駐劄地方。雙月操練。各該巡撫兵備、間亦閱操。其都司、亦量撥軍伴應付。上班之期、撫道稽查催督、如出征例

  ○二年議准、宣大遼東入衛官軍。春防、限二月末旬到薊。防春畢日、不必撤放。通留過夏。聽派隘口、以防不虞。十月終、即先撤放。其遲到半月、早放半月糧料、抵留過夏之費

  ○四年議定、遵化民兵一千五百名。每名、徵銀一十二兩。共一萬八千兩。解兵備道充餉。山東民兵一枝、內馬兵一千名。每一名匹、徵銀二十四兩。步兵二千。每一名、徵銀一十六兩。共五萬六千兩、解薊鎮充餉。遼東入衛民兵三千名。止發二千五百名、赴薊鎮分布。其五百名、留寧前防守

  一募調兵。嘉靖三十七年題准、薊鎮自於密雲、昌平、永平、遵化、通州、募兵一萬五千。河南民兵、悉免入衛。止解銀七萬五千兩、赴薊州、給各兵安家

  ○又議准、將昌平一枝、隨衛食糧。革安家銀。通州一枝、改入京營。其密雲、永平、遵化、三枝、係土著者、止歲給銀五錢

  ○四十二年、令副參遊守提調等官、許自募家丁、報名在官、一體給糧

  ○萬曆三年議准、募浙兵三千人。各給鳥銃赴鎮、以備衝鋒攻擊

  ○四年、又添調南兵九千名、以代客兵、專備守臺

  ○又議准、南兵分為二班。挨定年限。至期更番、即以舊將統領舊兵往回。行浙江巡撫知會。在薊在浙將領、不必互換

  ○五年題准、保河二府入衛民兵三千名。每年徵工食銀四萬一千六百兩、解軍門。召募土兵二千名。每名、月給糧銀一兩。安插撫恤。常川在三屯營操練

  ○十一年題准、召募民兵一千六百一十名。每月給與雙糧。免其戶丁勾補。又選城操軍一百九十名。輜重營軍一千名。每月糧之外。加給行糧。併原設雜流、共三千一百八十一名。俱充密雲標下左營軍。其延綏標兵一千八百名。永免入衛。保定軍一千名。仍分春秋兩班、同輜重營選下餘軍、俱發石匣營補伍。密雲輜重營裁革

  一防守。嘉靖二十九年題准、調佐擊將軍二員、領兵四千。把總指揮、領兵三千。赴黃花鎮、渤海所、墻子嶺、豬圈頭營、曹家寨、石塘嶺、防秋。十月掣回

  ○又議准、薊鎮分部十區。參將、遊擊、各分信地

  ○又題准、發永寧參將兵馬一枝、移駐四海冶。鎮城副總兵人馬一枝、移駐永寧城。以防山後大小紅門。白羊口遊擊兵馬一枝、有事、移駐鎮城、據險把守。居庸參遊官、挑井蓄水、以待防秋兵馬食用

  ○又題准、石匣營新募遊兵、調古北口防守。比振武營人馬按伏事例、全支行糧料草

  ○三十一年議准、薊鎮十區。酌量衝緩。分別遠近。併為八區

  ○三十二年題准黃土嶺人馬。先年調往大毛山策應。今大毛山自有長谷駐操一營。其黃土嶺照舊改屬一片石。仍行遼東鎮巡、嚴行前屯衛、鐵廠堡各該人員、守本堡地方

  ○三十四年題准、居庸口、自懷來大山口、逶迤起伏、至隆永、抵四海冶黃花鎮接界鎮南墩止。俱陵京屏蔽。令薊兵鎮守內口。宣兵謹守外口

  ○又議准、懷來有警、總督移駐昌平

  ○四十年題准、京營春秋二防。各選兵四枝、赴居庸防守。每枝三千人。馬兵三百。步兵二千七百。春防、以正月十五日行。三月終旬回營。秋防、七月十五日行。九月終旬回營。每防用參將二員。佐擊二員。將官到彼、聽總督巡撫節制

  ○四十二年議准、各路兵馬、東自山海關起、西至鎮邊城止。二千一百十四里。分為十路。第一路、石門寨。第二路、燕河營。第三路、太平寨。第四路、馬蘭谷。第五路、墻子嶺。第六路、古北口。第七路、石塘嶺。以上七路。副參遊佐、提調分守。而以薊鎮總兵領之。第八路、黃花鎮。第九路、居庸關。第十路、鎮邊城。以上三路。亦副參遊佐、提調分守。而以昌鎮總兵領之

  ○隆慶二年題准、山海關、原撥一片石擺守遊兵五百名、掣回防禦。其城操軍士、亦止令守城。免其擺邊。山海衛、原抽垛軍、遠戍墻子嶺、悉令回本衛

  ○三年題准、京營原調發通州防守遊兵三千名、留薊鎮防守

  ○四年題准、永平兵備山海關參將。外則策應寧前。內則固守本路。如失事、一體論罪

  ○萬曆二年題准、薊昌二鎮、分布兵馬十二路。屬各兵備道整飭。總兵、總督、往來調度

  一操練。嘉靖四十年、令總督軍門選標兵三千、連原三千、共六千人、以備有警策應○四十一年、增置遊兵三百名。與原五百名、共八百名。屬巡撫標下、專備有警巡防

  ○隆慶二年題准、薊鎮選兵三萬、分為十枝。列為三營。遵化永平遊兵二枝、合巡撫標兵一枝、定為遵化一營。建昌營一枝、合鎮守總兵標兵二枝、定為三屯一營。振武石匣二營、合總督標兵二枝、定為密雲一營。各設中軍、左右掖。在密雲遵化者、各用參遊三員。在三屯營者、用見在總兵并參遊二員。各監督訓練

  ○三年題准、薊州以東、置一副總兵。將建昌營遊擊改設。分理松棚、太平、燕河、臺頭、石門、山海、等處練兵。而巡撫標兵、即以屬之。薊州以西、置一副總兵。將石匣營遊擊改設。分理馬蘭谷、墻子嶺、曹家寨、古北口、石塘、等處練兵。而總督標兵、即以屬之

  一查覈逃軍。嘉靖二十七年、議查薊鎮兵數。逃至五百名者、總兵降俸一石。一千名者、降俸二石。一千五百名者、降俸三石。二千名者、降俸四石。二千五百名者、降職一級。三千名者、降職二級。三千五百名者、降職三級。各區兵數。逃至一一百五十名者、副參降俸一石。三百名者、降俸二石。四百五十名者、降俸三石。六百名者、降俸四石。八百名者、降職一級。一千名者、降職二級。一千二百名者、降職三級。各營兵數。遊擊、與各坐營中軍、逃至一百名者、降俸一石。二百名者、降俸二石。三百名者、降俸三石。四百名者、降俸四石。五百名者、降職一級。六百名者、降職二級。七百名者、降職三級。守備、與各營千總、逃軍五十名者、降俸一石。一百名者、降俸二石。一百五十名者、降俸三石。二百名者、降俸四石。二百五十名者、降職一級。三百名者、降職二級。三百五十名者、降職三級。提調、與各營把總、逃軍二十名者、降俸一石。四十名者、降俸二石。六十名者、降俸三石。八十名者、降職一級。一百名者、降職二級。一百二十名者、降職三級。守關營寨把總、逃軍十名者、降俸一石。二十名者、降俸二石。三十名者、降俸三石。四十名者、降職一級。六十名者、降職二級。八十名者、降職三級。管隊官、逃軍五名者、降俸一石。十名者、降俸二石。十五名者、降俸三石。二十名者、降職一級。二十五名者、降職二級。如係總小旗、原無俸石。總旗、逃軍十名者、降小旗。二十名者、降軍人。小旗、降至軍人而止。軍人、選委調發隔鎮邊衛操守。以上各官、逃軍不及數者、姑免罰治

  一兵器。嘉靖三十六年題准、置造快鎗、及鉛彈、火藥、給主客官軍★此置鎗彈之始☆

  一車營。隆慶三年題准、二鎮練兵車七營。每營用重車一百五十六輛。輕車二百五十六輛。步兵四千。騎兵三千。駕輕車馬二百五十六匹。以東路副總兵一營、合巡撫標下一營、駐建昌、遵化。以西路副總兵一營、合總督標下一營、駐石匣、密雲。以薊鎮總兵二營、駐三屯。昌平總兵一營、駐昌平

  ○萬曆元年議准、山海附石門為十路。每路各立一車營。昌平三路、共立一車營。每營、駐騎步兵各一枝。密雲、遵化、三屯、設三輜重營。每營、亦駐騎步兵各一枝

  ○又令各標各路、各車營、准加馬一千六百一十四匹。加曳車騾一千五百五十五頭

  ○三年議准、昌鎮置車營一撫夷。嘉靖三十八年議准、令參將遊擊二員、喜峰口驗放入貢屬夷。不許潛帶北虜入關

  ○又令凡屬夷到邊。務宣諭

  朝廷恩威、方行撫賞。如敢撲捉。即便發兵勦殺。不許姑息

  遼東

  遼東孤懸千里。

  國初、廢郡縣、置衛所、以防虜寇獨於遼陽、開原、設自在安樂二州、處降夷。東北、則女直建州毛憐等衛。西北、則朵顏福餘泰寧三衛。分地授官。通貢互市。寇盜亦少。嘉靖間、虜入、大得利去。遂剽掠無時。邊人不得耕牧。城堡空虛。兵馬彫耗。戰守之難、十倍他鎮矣

  一城堡。見存二百七十九座。空心敵臺、三十一座。邊腹敵臺、九十座。墩臺、二千七百一十座

  ○嘉靖四十一年、議修路河、以阻虜騎

  ○四十四年、令改新江沿臺堡於舊江沿地方。設官備禦。兼轄湯站鳳凰鎮等堡、以扼短錯江之隘。與靉陽東西兩翼、共成犄角之勢

  ○隆慶五年題准、置造各城堡四面懸樓、十數座

  ○萬曆二年題准、造空心敵臺。兩臺之間、用磚與亂石為墻。臺墻相連、以便固守

  ○四年題准、定遼右衛、原設於遼陽。後因險山設參將、改建於鳳凰鎮、設倉建學。今展拓寬奠六堡。移駐參將。衛治倉學、俱遷寬奠就近管轄

  一兵馬。原額官軍、九萬四千六百九十三員名。實在、八萬三千三百四十員名。原額馬、七萬七千一匹。見額馬、驢、四萬一千八百三十匹頭一入衛兵。本鎮入衛薊鎮、自嘉靖三十年始。四十五年題准、遼東各營抽選三千名入衛。其寧前新設遊兵、仍令防守本處。疏通薊遼二鎮咽喉之路。凡遼東軍、有投匿薊鎮為家丁者。盡數查出發回。不許將領容留

  ○隆慶四年題准、暫免遼東參將領兵入衛。以廣寧右營兵代之。以後遞年更番

  ○萬曆元年題准、遼東寧前中前所、孤危尤甚。將入衛遊擊兵馬、除前留五百名外、再留三百名。仍於密雲標下遼兵一千名內、量撤二百名。共湊一千名之數。令中前所遊擊、統領操練、以備戰守

  ○五年題准、遼東入衛兵、留寧前防工。將真定標營一枝、代遼入衛

  一車營。隆慶四年題准、遼鎮設立車營

  ○五年題准、造車二百輛。發前屯、寧遠、挽赴城外衝口堵截

  一貢市。成化十四年、令遼東馬市、許海西、并朵顏三衛夷人、賣買開原。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日、開二次。各夷止將馬匹、并土產貨物、赴彼處委官驗放入市。許齎有貨物者、與彼兩平交易。不許通事交易人等、將各夷欺(巾夫)愚弄、虧少馬價、及偷盜貨物。亦不許撥置夷人、指以失物為由、扶同詐騙財物分用。敢有擅放夷人入城、及縱容官軍人等、無貨者任意入市、有貨者在內過宿、規取市利、透漏邊情。事發、俱發兩廣煙瘴地面充軍。遇赦不宥

  ○十七年題准、廣寧、開原、二處俱開馬市。其通事、三年一換

  ○嘉靖四十二年題准、甜水站之東、舊有連山關一座。指揮把守。凡朝鮮陪臣入貢。赴關報名。指揮馳報遼東都司。方許入關。彼中護送兵馬、從此回國。待陪臣事竣回還。彼中兵馬、仍於此迎接

  ○隆慶五年、令海西夷人入市、務遵舊規、從廣順鎮北二關、魚貫而進。更照廣寧規制、築高圈墻、以防出入○又題准、寧前如遇夷人到邊討賞。傳報得實動支山海關稅銀、量加提賞、以羈其心。如詭言互市、聚眾入搶。即整兵固守、不復與通

  ○又題准、海西屬夷、俱在開原東北分寨住牧。三萬庫客稅鹽課、免解廣寧。准留開原撫賞

  ○萬曆四年、令永奠堡北、准開一市。許寬奠等處往牧東夷、易換米布豬鹽。即以市稅充撫賞

  ○又題准、開原夷人入市。在一二百名之內者、各備禦徑自防撫。如至三四百名之外、參將親去彈壓

  一撫夷。嘉靖二十二年題准、建州毛憐三大衛夷人、如有送回搶擄男婦者、止許給賞。不願賞者、量陞千百戶指揮。存留都督名色、以待能殺犯順夷首、及執縳為惡夷人、與報事引路殺賊有功者

  ○隆慶五年、令投降真夷、俱解廣寧、分投安插。不必再留彼中、潛為嚮導

  ○六年題准、回鄉人口、及投降真夷、除有家者發回原衛外。其願留操備、及真夷投充家丁者。分為三等。於總兵衙門之東、置房地一處、以處家丁之親密者。又於寺前官地、建受降所、以處真夷之稍弱、有家口者。又於城外關廂內、建房二百餘間、以處新來之未信者。選立隊長。各責千總官、管理操練。監其出入○萬曆二年題准、招過山東登萊各海島潛住遼東逋逃人、盡數回鎮安插。島中房屋、盡行燒燬。仍令金州都司、每遇三六九月、會同登川都司、帶兵遍詣各島、嚴加搜捕一次。仍每月委官一次。如有在島潛住、即拏到官、照謀叛未行律。如拒捕官兵。登時殺死弗論。其石城廣鹿長山三島、係金復兩衛額地。見有軍餘住種、辦納糧差。男婦不及一千。仍舊留住。令金川都司、於三島內、各建公館一所。選委本衛廉幹官、在內鈐束。仍禁私船往來

  保定

  國初、自紫荊西、抵故關、修築以備虜。在保定境內。永樂中、移大寧都司于此。然以宣大山西為外蔽。虜患稍緩。正統己巳之變。嘗遣京營兵駐守諸關隘。尋罷。弘治正德以後。漸設參將副總兵分守。至嘉靖中、改副總兵分守為鎮守。已改設鎮守總兵、統制三關。大寧都司附近衛所、俱隸之。環翼京師。始稱重鎮云

  一城堡。見存邊城一百三十一座。城堡十六座。空心敵臺三百五十九座。舊敵臺二百九十一座。墩臺七百五十七座

  ○嘉靖二十二年題准、於倒馬龍泉故關等處、增置墩臺。使烽火相望

  ○萬曆元年題准、馬水口紫荊倒馬等關地方、建空心敵臺、三百五十六座

  一兵馬。原額官軍二萬九千三百八員名。見額三萬四千六百九十七員名。原額馬一千一百九十九匹。見額馬驢四千七百九十一匹頭一達軍。嘉靖三十一年題准、達軍生齒日繁。驕悍成風。又有無藉竄籍。躲差冒糧。令各兵備嚴行查選。在保定者、責達官都司管領。河間等衛、各委達官指揮管領。訓練鈐束聽調。一應頂冒人役、通行革回

  ○隆慶二年、改各達官軍舍為忠順官軍

  一防守。嘉靖四十年題准、紫荊關之盤石煙董。居庸之小嶺嚮閘。原設防守內口官軍。移浮圖峪、八達嶺、外口防禦

  ○四十三年議准、保定入援兵馬二枝。果有虜賊擁眾入塞。總兵不必候調。徑自隨賊截勦。如賊自宣大而入、漸近紫荊馬水等處。總督官仍當調薊兵接應○萬曆十年議准、真保六營兵馬、歲輪赴薊、保鎮空虛、合將本鎮巡撫總兵標下兩營兵馬、留鎮操練。止令保定車騎真定車民四營、輪流赴薊、防守石門

  一車營。萬曆元年題准、保定各立車營。配以精兵壯馬。每營務足三千

  ○二年題准、立車騎二

查看目录 >> 《大明會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